200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与2006年保持一致。试题将保持平稳,继续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应该重点审视三大关键问题,通过总结加以提高。
归纳区域分析方法 图上游世界和中国
地理空间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经常观察和使用地图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一条图上游世界的路线,并思考沿线地区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规律和成因问题。
路线一:波罗的海(盐度)——北海(渔场、石油开采)——英吉利海峡(港口建设)——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地中海(气候与农业)——苏伊士运河(交通)——红海(盐度)——北印度洋(热带季风和季风洋流)——马六甲海峡(交通)——中国、日本。在这条路线上还要分析大陆西岸和东岸气候类型、自然带的更替及其成因。
路线二:沿中国铁路作旅游,分析各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游世界,构建地理知识联系线索。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不注意把它们“组织起来”,就会感到头绪太多,难以记忆;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会觉得容易掌握。比如,从地图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分布来看,可以总结这样的规律和线索:板块构造的边界——全球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各大洲的地形分布和海底地形——某些矿产资源的分布等。又如,研究七大洲四大洋可以从以下线索入手:气压带风带分布——洋流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自然植被分布——自然带分布——全球土地利用分布——主要农作物分布等;除空间分布的联系外,还有季节或时间变化也是联系线索,如地球自转与公转——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有规律移动———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农业生产活动、河流的水文特征、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总结核心知识点 强化主干知识
地理知识规律性很强,一些主干知识的分析问题思路需要通过总结归纳来加强认识。
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应该把握下列十个核心知识点的分析思路:(1)某区域气温、辐射特点及成因;某区域降水特点及成因;(2)某区域气压和风的状况;某地天气变化及其原因;某区域热力环流及其变化;(3)某区域季风特点及其成因;(4)某区域气候类型及其成因;(5)某区域的地形特征;某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6)某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原因;某一河流的水文特征;某河流补给状况及原因;某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7)某区域土壤特点及其利用;某区域的自然带特征;某区域的自然特征;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8)某海域海水性质及其原因;某海域海水运动特点及原因;某渔场的形成条件;(9)某种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10)某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原因;某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等。
分析命题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
从高考地理命题思路来看,主要有再认再现知识、变换情境考查迁移能力、案例变化考查分析方法、快速学习考查新知四类。每一类命题的要求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虽然地理高考对记忆能力的要求有所减弱,但高考试题中仍有一部分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答题时的主要思维过程是再认再现,其核心能力是记忆能力的考查。
地理知识庞杂,记忆基础知识需要落实到地图上。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基础知识检测,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在高三阶段,地理常识也就是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的掌握,应该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落实。教师可以将主要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与原理作为方法进行归纳。
高考试题通常通过变式图和新情境图或材料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变式图是指考试中的图像对教材中的图像作了变化。例如,对教材中的能源消费构成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加以互换,或者将图像变为数据表格等,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新情境试题是指在考试时,提供了教材中所没有的图像或图表,但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和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案例法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查方法,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快速学习掌握新知,是考生应当面对的新问题。高考可能会考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但是试题中提供了足够的说明材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新知识大多数与社会热点以及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有关,具备一定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力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继忠)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