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习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交流论坛 | 考研专区 | 司考专区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文章正文  
 
 
 
政治指导十七: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6 12:24:31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是由区别的、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

  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转化为量变,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下面看看1997年真题: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________.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分析:我们知道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和否定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相互渗透的。

  三、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使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下面来看看1999年真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__________.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分析: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式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所以正确答案是B、D、E选项。而A、C选项是辩证否定观的观点。

  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是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却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比较容易解决;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菲主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下面来看2001年真题: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___________.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分析:由辩证法可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体现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A、B、D、E.

2007年考研报考指南

考研报名

报名日程

报考公告及设置

网报常见问题

网报注意事项

考研政策

07招生简章

非应届报考须知

考场规则

高职高专也可报考

来源:考研教育网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专家谈中国的公务员考前培训将走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起福建设基层工作专场招大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7年起福建有基层工作经历报考公07-18
    普通文章[司考资讯]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000人 女性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华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资讯动态]北大08接收推荐免试攻读法律硕士07-17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特别汇总:公务员考试分类与录取07-18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案例分析:专家谈如何把握公务员07-18
    普通文章[英语]词汇阅读是关键 08年考研暑期英语07-17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名师指导:08考研暑期专业课复习07-17
    普通文章[政治]07考研政治复习秘诀:得暑期者得07-16
    普通文章[政治]暑期考研政治复习小贴士:三层计07-16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暑期复习:调整状态 迎接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教育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金融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英语]通过词汇测一测 你离英语专业考研07-12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