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鲜核问题
1.朝鲜宣布进行地下核试验。
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鲜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2.朝鲜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坚决反对。
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施核试验发表声明。全文如下: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3.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决议。
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 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决议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履行义务,有关各方应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尽早恢复六方会谈。决议排除了授权使用武力的可能,未对朝鲜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将视朝鲜遵守决议情况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表决后发言指出,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此举不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部当日即发表声明,对此予以坚决反对。从推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中方赞同安理会作出有力而适度的反应。我们主张,安理会的行动既要表明国际社会的坚定立场,又应为最终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王光亚表示,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始终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不懈努力,促成了六方会谈,并推动各方达成了《共同声明》。尽管目前出现了朝鲜核试验这一消极事态发展,中方的上述政策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认为六方会谈是解决相关问题的现实途径。中方坚决反对诉诸武力。
王光亚强调指出,当前形势下,各方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反对核扩散,坚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的大方向,避免可能导致局势升级和失控的行动,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这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各方都应为此作出积极努力。中方愿与有关各方继续加强磋商,密切配合,冷静应对,推动六方会谈进程,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4.中国代表认为安理会对朝决议是坚定而合适的反应。
10月1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表示,安理会当天通过的有关朝鲜核试验的决议基本实现了平衡,代表了国际社会坚定而又合适的反应。
王光亚在表决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本月9日进行了核试验,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态。中国政府在该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坚决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朝鲜不仅违背了自己所作的国际承诺,并且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复杂影响,因此安理会采取行动是不可避免的。
王光亚表示,在过去5天安理会的讨论中,中国一方面主张应对朝鲜不负责的行动作出坚定的、合适的反应,另一方面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有效行动帮助局势得到缓和,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在中国等国家的努力下,安理会的决议不仅表达了国际社会对朝鲜核试验活动的谴责,更重要的是使决议案文更加平衡,不仅表明了国际社会的坚定态度,而且为下一步国际社会的外交努力赢得了可能。
王光亚指出,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朝方重返六方会谈,同时有关各方加大外交努力是很重要的方面。在中国的努力之下,决议案文后半部分更多的是鼓励各方外交努力的内容,同时对朝鲜如果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同意重返六方会谈、愿意与各方对话解决问题等这样一些积极举动发出鼓励的信号。如果朝鲜能够这样做的话,决议可以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这也为问题得到转换留出了余地。
王光亚强调,在安理会就决议草案磋商过程中,中方一直强调整个决议不能暗含任何使用武力的内容,这一观点也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围绕该决议是否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的争论时间比较长,最终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主张对朝鲜核试验发出坚定而又合适的反应的立场,实现了中方的目标。
5.朝鲜就安理会决议发表声明。
2006年10月17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在平壤发表声明,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不久前通过的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并表示将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立场。
6.朝核危机考验国际核不扩散体制。
朝鲜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朝鲜曾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其做法对国际防扩散努力造成了双重的负面效应:不仅损害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也恶化了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使旨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和国际核裁军进程遭受挫折。
作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1970年3月正式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防止核武器扩散和推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大多数缔约国创建无核武器世界的共同意愿。包括朝鲜在内的190个国家在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明确承诺:有核缔约国不向其他国家转让核武器,无核缔约国不制造核武器,也不接受任何制造核武器的援助。
2003年1月,曾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核计划的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使朝鲜重返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进行了不懈努力。直至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朝鲜缔结的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关的保障协定仍然有效。但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2006年9月举行的第50届常会有关文件确认,自1993年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一直不能全面执行1992年同朝鲜缔结的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关的全面保障协定。朝鲜作为自1985年以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从未允许原子能机构核实其核材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曾在提交机构大会的报告中说,“朝鲜的核活动及它通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树立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并因此继续对防止核扩散制度的可信性构成威胁”。
朝鲜半岛的这一事态发展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缘政治背景。朝鲜在中国等有关各方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和平解决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过程中进行核试验,无疑对该地区无核国家构成了现实的军事威胁,并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地区军备竞赛。
附:朝核问题大事记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谈判,朝美于1994年10月签订日内瓦核框架协议,解决了核争端。根据这一协议,朝鲜冻结其核设施,美国牵头成立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负责为朝鲜建造轻水反应堆,并提供重油,以弥补朝鲜停止核能计划造成的电力损失。但朝鲜核问题并未就此了结,朝美围绕核问题时有争端。
2001年初布什政府上台后,宣布调整克林顿政府后期相对缓和的对朝政策,进而宣称朝鲜为“邪恶轴心”国家,威胁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核打击”。与此同时,朝美就朝鲜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核查问题再起龃龉,美国不时透露朝鲜核计划的“证据”,疑虑朝鲜“从事核武器开发”。
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后,美国宣布朝鲜“已承认”铀浓缩计划,指控朝鲜正在开发核武器。朝鲜则表示,朝鲜“有权开发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厉害的武器”。由此,朝鲜半岛核危机再度爆发。
2002年12月起,美国中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暂停轻水反应堆建设。
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斡旋。2003年4月,中朝美三国就朝核问题在北京举行三方会谈。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经过两个阶段的艰苦谈判,与会六方一致通过了六方会谈启动以来的首份共同声明: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
然而,在第四轮六方会谈结束不久,美国以朝鲜涉嫌“伪造美元”等为由,宣布对朝鲜实施“金融制裁”。
2005年11月,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终达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主席声明》。各方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全面履行共同声明,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稳定。
今年以来,朝美双方围绕“伪造美元”和“金融制裁”问题争执不下,六方会谈陷入僵局。美国声称“金融制裁”针对的是非法行为,与六方会谈“无关”。朝鲜认为,美国没有证据就对朝鲜实行“金融制裁”,表明美国依然对朝鲜实行敌视政策。朝鲜强调,美国必须解除“金融制裁”,否则朝鲜不会重返六方会谈。
今年7月5日,朝鲜试射了多枚导弹。联合国安理会15日通过第1695号决议,对朝鲜导弹试射表示严重关切和谴责,要求朝方重新作出暂停导弹试验的承诺。朝鲜随后发表声明,强烈反对1695号决议,表示将不受这一决议的任何约束。
10月3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宣布朝鲜将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核试验,并强调朝鲜希望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立场“没有变化”。
联合国安理会6日发表主席声明,要求朝鲜取消计划中的核试验,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警告朝鲜,如果无视国际社会劝阻坚持进行核试验,安理会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二)伊朗核问题
1.伊朗核问题演变历程。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核能源开发活动。
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借口秘密发展核武器。
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伊朗核计划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美国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2003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此后,为使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决议。
2003年12月,在代表欧盟的法德英三国的斡旋下,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伊朗一直强调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方面多次出现反复。
2004年11月,法德英三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后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由于双方存有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2005年12月,俄罗斯提出伊俄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今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朗核问题再度升温。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把伊朗核问题报告安理会。3月29日,安理会通过了一项由英法起草、经过多次修改的“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
6月1日,俄罗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六国外长经过多次磋商,提出一项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案。由于伊朗的消极反应,六国外长7月12日在巴黎发表声明,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只会继续和扩大,不会中止。
8月22日,伊朗对六国方案作出了正式答复,表示愿意马上与这项方案的提出国进行认真对话。但美国认为,伊朗故意回避最为关键的暂停铀浓缩问题,没有满足安理会的核心要求。
10月16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说,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是“非法的”,伊朗不会屈服于国际压力,将“无所畏惧”地继续实施其核计划。
2.伊朗核问题六国方案。
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六国外长今年6月1日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并达成共识,提出了一项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新方案,又称为六国方案。6月6日,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向伊朗递交了这项新方案。根据7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公布的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新方案包括了旨在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的一揽子鼓励性和惩罚性措施。
方案支持伊朗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发展民用核能权利,支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伊朗建设轻水反应堆,并由在俄罗斯的铀浓缩工厂定期提供燃料。方案规定,取消对美国和欧盟制造商向伊朗出口民用航空设备和通讯装备的限制,增加对伊朗的直接投资以帮助其融入全球经济,支持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支持在高科技领域与伊朗展开合作等。方案还要求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全面合作,中止所有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恢复执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根据西方国家的要求,伊朗应在7月15日前对这一方案作出答复。但伊朗认为,六国方案虽包含“积极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多次表示将在8月22日前对六国方案作出答复。
3.中方立场。
中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主张以谈判方式通过外交途径早日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把伊核问题报告安理会后,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核问题仍有空间。
(三)黎以冲突
1.黎以冲突始末。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向以色列北部和以军在萨巴阿农场的阵地发射炮弹和火箭弹,以军随即予以反击,双方发生激烈交火,黎以冲突爆发。当日午夜,以色列举行特别内阁会议,决定对黎真主党采取军事行动。随后,以军开始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逐渐加大空袭力度,并深入打击黎境内目标。7月下旬,以军对黎真主党武装展开地面攻势,黎真主党武装也频繁向以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双方冲突不断升级。
以色列军队对黎境内的民用机场、道路和桥梁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还用战舰封锁了黎巴嫩的沿海。以军的持续军事打击使黎境内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给黎巴嫩特别是黎南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8月初,以军又炸毁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北部的多座桥梁,截断了连接贝鲁特与黎叙边境间的唯一陆路通道,严重阻碍了国际救援机构的援助行动,使黎国内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
黎以冲突不断升级还造成双方人员大量伤亡,并殃及无辜。从7月中旬起,各国纷纷从黎巴嫩撤侨。7月26日,以色列空军袭击了黎南部边镇希亚姆,造成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身亡。30日,以战机对黎南部的加纳村发动空袭,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酿成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平民遭受伤亡最惨重的悲剧。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和以色列军队于贝鲁特时间14日8时整开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实行全面停火,从而结束了双方历时一个多月的激烈冲突。
在过去一个多月中,黎以冲突已造成至少1100名黎巴嫩人和约150名以色列人丧生。在丧生的黎巴嫩人中,大部分为平民。此外,黎以冲突使90多万黎巴嫩人被迫逃离家园。
2.国际社会对黎以冲突的斡旋。
自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斡旋,终于促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使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双方实现停火。黎以冲突爆发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芬兰以及联合国驻黎巴嫩代表随即发表声明,敦促黎真主党武装立即无条件释放以军士兵,并呼吁有关各方保持最大克制。
随着黎以冲突的不断升级,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力度也不断加大,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以及联合国高级代表团先后前往贝鲁特,说服有关各方尽快实现停火。国际社会同时还呼吁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派遣国际部队。为尽快结束黎以冲突,来自意大利、美国、黎巴嫩、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等15个国家的官员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和欧盟的代表7月26日在罗马举行国际会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阿拉伯国家以及意大利等国均要求以色列与黎真主党武装立即停火。但由于与会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坚持黎真主党必须首先放弃武装和任何停火必须具有长期效果等立场,以及冲突双方未派代表与会,会议最终未能就“立即停火”达成一致意见,但会议认为有必要在黎以边境地区派遣国际部队,以确保该地区的安全。
8月1日,欧盟各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会议。会上,法国等国力主欧盟呼吁冲突双方立即停火,但遭到英、德等国的反对。会议最后发表声明,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呼吁双方达成可持续的停火;寻求联合国安理会确定政治框架,为向黎巴嫩南部派驻多国部队铺平道路。8月初,法国和美国达成一项关于解决黎以危机的决议草案,并于5日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针对黎巴嫩局势以及美法草案,阿拉伯国家外长7日在贝鲁特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完全支持黎政府在罗马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解决黎以危机的7点方案,强烈反对美法草案中未提及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和释放被以关押的黎囚犯等问题。
在美法两国对有争议的决议草案进行修改后,联合国安理会8月11日一致通过了关于解决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根据决议,以色列在黎巴嫩政府军和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开始在黎南部地区部署的同时从黎撤军。8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宣布,黎以双方的停火时间“将从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5时正式生效”。
3.新中东计划。
黎以冲突7月爆发以来,布什政府公开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一个新中东诞生前的阵痛”。所谓“新中东”是针对“老中东”而言。“9·11”事件后,美国就在中东地区推出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其初衷是借“民主”手段来“改造”中东,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打击“恐怖主义”,在中东实现“美国人领导下的和平”,以确保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和石油利益。
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纵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是希望以军消灭真主党武装,并随后消灭哈马斯武装组织,推翻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美国企图打造一个“反伊朗”国际和地区联盟,并引诱叙利亚放弃与伊朗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