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部分
考点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考察角度:从邓论和哲学两个方面进行。
考察试题: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领导人关于今后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
角度一: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的观点去看科学发展观。
出题方式:给出两组材料:列出成就,列出问题。提问如何看待成就,怎么解决问题。
成就的取得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取得。上述问题的存在暴露我们如何看待发展,怎么发展,发展的内容,发展的目的,认识上的问题。端正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目的和内容。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角度二:用哲学的基础观点去看科学发展观
针对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哲学基础是体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理论创新;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不仅强调发展的目的和内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体现矛盾普遍发展联系的原理;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原理,对立和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结合。(矿主非法采矿的事例)
考点2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互利双赢
考察角度:从哲学基础方面去考察
所用要点:A.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同一性及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考点3 制度法律变革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制、物权法、人权)
(说明:尊重保障人权是邓论中新增的知识点)
考察角度:从哲学基础方面去考察
所用要点: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经济基础的体现,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调整要求上层建筑做出反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考点4 创新的问题
考察角度:从哲学基础方面去考察
答题要点:A.体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
B.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辨证否定的过程,(如改革开放,加入世贸),扬弃原理。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有独创,构建创新型国家。
C.理解科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规律
考点5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考察角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出题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改革、发展和稳定三方面的关系:改革的背景体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渐进式改革,分阶段分步骤。“价格改革;三步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答题要点:量变中渗透质变,质变是一系列量变最终的结果。
考点6 主观试题都会考察的原理: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考察内容:(事物对立统一两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重点论和两点论)
考察的事例:“带血的煤炭”
所用要点:A.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生产效率提高,各方面出现不协调,两极分化,公平的问题突出。
B.收入分配问题,体现主要矛盾的变化。兼顾效率公平,加大社会分配调节力度
C.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问题
二、政治经济学
政经答大题要保证两个内容:一是为什么?二是如何做?
考点1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结合政经或者邓论知识考察)
答题注意事项: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论述()
允许生产要素参与价值收入分配,效率公平。
兼顾效率公平,加大社会分配调节力度?
答题要点:A.当今经济生活矛盾焦点和热点: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公平问题突出了。
B.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实质的要求,共同富裕。
C.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与收入分配相联系。区域发展,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个人所得税申报。
考点2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风险和挑战并存(跨学科出题,政经和邓论两个方向共同考察)
答题注意事项:科技革命为背景,设置各种技术和环保壁垒。与邓论中考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国家知识点结合考察。加入世贸五周年的总结
考点3 价值规律(大题中可能与宏观调控结合)
主要考察市场机制:供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供求价格机制:核心是价格根据供求变动,价格改革,强调价格是动的不是死的。
竞争机制: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政府敦促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考点4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两种损耗的表现形式,通过概念得出结论:计算折旧率,提取折旧费时两种损耗都要考虑,尤其是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目的是为了推动技术进步,设备进行改造。可能分析改革前后振兴老工业基地,折旧政策的变化及调整
考点5 企业改革(政经和邓论都会考察)
A.公有制的改革:中央的一些重要观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积极实行股份制;国有经济的指导作用,对发展全局的控制力上。对关键领域关键部门的控制,可以联系到改革的现实。
B.现代产权制度:可能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出大题,强调产权归属清晰的问题,保护沿革
考点6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A.为什么要规范:法制经济,公平竞争。(打假的事例)
B.跨学科出题,邓论角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
C.归纳材料,选准考点,结合材料,尽量多答。(政经或者邓论每个大题最后都可增加一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考点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完善市场体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材料:我国现有市场体系不合理以及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一段叙述。
提问: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论述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依据、目标和措施
答案要点:
1、我国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也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属性。有: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和经济运行法治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体系,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比如市场要素的商品化、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等;也要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公平、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等本质。
3、但与此相比,我国现有的市场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一些生产要素还不是商品,而且地区、部门之间存在分割、封锁和垄断,障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一些独立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之外的垄断部门。其二,与此相联系,这些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凭借垄断地位而不是他们的劳动,就能够得到明显高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报酬,导致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4、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培育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毛概
考点1.统一战线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统一战线共同点和区别点。
共同点:目的都是要调动一些积极因素,为完成党的任务和历史使命而奋斗;都必须考虑照顾到同盟者的利益,利益关系的协调;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
区别点:党的本身地位不同;党的领导权;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考点2.两种政权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与《论人民民主专政》两种政权主张的联系点和区别点
联系点:都是贯彻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区别点:提出背景不同;提出的意图不同;政权阶级构成不同;结果不同。
考点3.近现代中国的国情、革命性质及前途、革命过程中的领导权问题
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革命前途: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使用这些原理批判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路线的“毕其功于一役”。
领导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考点4.结合改革的现实阐述毛泽东的活的灵魂及其发展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主创新;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思想路线的体现和内在要求,从实际出发,群众路线的发展: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独立自主: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出发解决中国革命。新时期的体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5.阐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考点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的探索
探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矛盾的分析;社会主义阶段提出的思想,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走向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提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对于工业管理体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制度的建设
总结:这种探索是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奠定基础,但在实践中被自己否定,结果导致一系列曲折失误和失败。主要在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问题,这是错误出现的根本原因
哲学原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正确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四、邓论(跨学科考察)
考点1.自主创新:强调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
考点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结合胡锦涛提出的荣辱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答题模式:结合材料,以小见大,追踪热点。诚实守信以及信用制度的考察。
考点3.经济结构的调整(邓论中最重点的)
包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发展战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增长方式转变,最容易考到三农问题和转变增长方式。
答题方式:为什么和如何。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可能根据不同的事例(总理为民工讨工资,民工荒),反映新一代领导人上任后三农问题形势严峻,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护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解决初见成效。
增长方式转变:转变增长方式原因:资源方面的国情所决定;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企业)的需要。
考点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一般关系和具体关系(选择题),材料题中可能结合渐进式改革中某项具体的改革谈三者的关系,“价格改革”。
考点5.尊重保障人权(新增知识点)
A.把握我国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材料题中与西方的人权观点进行比较。
B.强调人权是生存权,发展权,国家主权是正确的,但也要承认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对公民的个人民主权利是忽视的,但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观点以来,在这方面已有所进步。
C.批判西方反华势力对我们人权的攻击
考点6.党的建设
A.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
B.如何理解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是党执政的规律;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性的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点1.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材料题或者选择题)
为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客观要求;旧的经济秩序是少数发达国家制定
新秩序的核心:尊重世界各国选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的自主权利 (伊拉克问题)
考点2.中国的和平崛起
西方反华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和平崛起是对和平发展稳定的贡献;采取正确的对策和策略,避免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为和平崛起建立条件。
考点3:中国外交的立足点、中国和平发展的意义
材料1:关于中非合作论坛的一段综述:合作的原则即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材料2: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的非议:“能源掠夺”和“殖民主义”
提问:1.材料1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那些特点并加以评析;
2.材料2的观点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1对它加以分析;
答案:
1、材料1中国把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程,今天又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现实任务。中国的命运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这个政策,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可以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向世界多级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破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材料2的观点实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基于国家性质和外交原则的差异,面对中国强大的事实,一些西方国家感觉到受到威胁。
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无私援助,表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
考点4: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秩序
材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中国外交部今天在北京举行联合发布会,公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度人类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其中约1/3的人每天生活费用只有1美元。从1960年到1999年期间,全球20%最富裕人口与20%最贫穷人口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了一倍多”。
提问: 材料1表明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并且加以评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