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考研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盟友,他们都是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奔向相同的目的地。有的人很幸运,一次就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专业;有的朋友则可能为了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愿望,需要比平常的同学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一点意志力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精力、财力、脑力的平衡,他们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地分析考研形势,给自己精确的定位。今天我们请到了湘潭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跨专业考入北京知名高校金融系,海文学校高级咨询师刘斐同学,为大家讲述他的考研故事。
刘斐: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我的考研征途。如主持人的介绍,我本科学习的是应用化学,在本科期间,可以说没有认真学习,现在想起来,觉得荒废了那么长段的宝贵时间,心里十分的痛苦,这种痛苦在我备考的时候尤为的突出。我是在进入大四的时候才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将来,也曾经动过要进入社会的激流中的念想,希望能够创出一番作为来,总觉得这才是大丈夫所为。可是现实和理想真的是有距离的,而且这种距离感在我大四上半学期实习时显得更加明显。我重新为自己定位,想我今后的出路到底在哪?请不要觉得出路这个词太俗气,恰恰是这个词,才让我痛定思痛,而且不仅仅把精力放在“思”上面,更多的是 “行”。我知道读书更加适合我,然而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是为了保险起见而继续留在本校念本专业,还是转考风险性很大但自己兴趣所在的金融?相信大家都猜得到,年轻气盛,是可以为了理想不顾一切放手一搏的,我选择了后者,当然,我大学不太扎实的基础和目标相去甚远的现实,让我为自己的选择在今后的考研路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大四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以考研为由,在学校外面租了一个小房间。然而一贯的懒散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再加上我对考研形势认识不够,该好好复习的日子,我还是睡懒觉,打牌,打游戏,一样没有少。等到真正考研放榜的时候,我的成绩惨不忍睹。刚好这个时候,我们班有个成绩非常出色的男孩子考上了人民大学的金融系,我明白时不我待。大四毕业后,我直接来到了北京,在人大附近的地下室和一个考研的哥们一起住了下来。当时在地下室住的都是要考得同志们。大环境所逼,我们每天早上要起得很早才能赶到
图书馆占到一个好的地方,夏天还好说,有的时候天冷,眼睛也睁不开,硬是扯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弄醒。复习过程的枯燥无味也不要强调了,大家都清楚。那个时候最有意思的就是,偶尔放松一下,跑到顶楼吹着风,和朋友们一起畅想一下,考上研究生后,一定要实现的愿望。日子过得苦但是是十八岁以后最充实的时光了。然而就是这样,我又失败了,这次我有点抓狂了,我不明究竟错在哪?这个时候对自身的怀疑也达到了最大点,我当时的选择是错误的吗?还是我根本不应该凑这个热闹,学什么金融呢?
这个时候我全面调整了自己。我着重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这次我上了海文的专业课辅导班。我觉得辅导班给了我专业课很大的帮助和信心。辅导老师帮我们整理了宏微观的整体框架,让我对经济学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并提供了出题老师的一些重要观点;国际贸易和金融以勾画易考点为主(嗬嗬,后来这些重点知识在考场上大部分都派上了用场,让我做题非常得手)。而且我觉得上辅导班能够很好的增加学友间的交流,这个我觉得也很重要。因为平时都是自己看书,同学之间交流很少,对于我来说,平时根本没有交流的对象。但是上辅导班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大家虽然考的是同一个学校,但大家完全可以通过互相学习达到共赢的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点,我想这是我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专业课复习基本情况(全当扫盲了) 对于金融来说,专业课是最大的难点。考试科目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金融的复试科目是货币银行学)另外历年真题也是不错的样题阿,可以严格按照时间好好的做。关于笔记 关于专业课的笔记我觉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找到要考学校本科的笔记,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授课的侧重点,本科授课的侧重点绝对是考研的侧
重点。所以本科生的笔记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不过把笔记和历年真题对照来看,还真的是有一些笔记上的东西而课本上没有的却出现在了真题里,所以笔记一定要看。
我还仔细改正了复习方法。这次我进行了严格的细化。
第一:对于复习的时间来说,专业课复习的时间要早。专业课比较难,尤其是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用的都是国外教材的中译本,教材作者的思路和中国学生的思路有点儿不同。而且这两门课偏重于理论逻辑,所以这两门课要早点复习。我专业课在7月份以前就已经看了一遍了,到最后考试前一共看了三遍,还是感觉时间很紧。所以在开始准备复习之前一定要安排好复习时间,不要懒散,因为越到最后越会感觉时间越紧。
第二:因为专业课比较多,要安排好专业课各科的复习时间。我复习的时候是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起复习,每天坚持一章微观经济学,一章宏观经济学。看完以后再看同时看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大约一遍看下来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
第三:另外在安排每科的复习时间时不能忽视各科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比较偏重理论,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这两门课比较偏重记忆,所以西方经济学的复习时间要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最好最后一段时间着重记忆。而且如果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复习的太晚的话,后来时间会越来越紧,而逻辑理论性的东西还是比较在于平时的积累和理解,靠最后的突击很难。
另外那么多的入门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欣赏几本,毕竟这些经济学“通行证”都是深入简出,道尽了经济学的实质。另外这也应该是学习金融的“护照”吧,学习金融也需要经济基础。如果把考研比作开车旅行,那么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是一小瓶汽油,带上它有两个效果:增加了一点负担;多了一点应急之需。这个问题不是静态问题,而是动态问题,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哦!这个问题更倾向于“永久收入”问题,而不是单期消费问题。至于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自己的偏好。
考研,宏观地看,就有了战略思想和眼光。如果是“井底之蛙”般的眼见,自然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有可能盲目地看书,以为看得多就好。 “多多益善”,就像宏观经济学中的变量决定一样,是有条件的,一定要搞清楚某个结论的适用范围。与其在量上下功夫,不如在质上动脑筋。谋求量上的多,无异于在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生怕别人缺斤短两,最后很有可能被算计,“机关算尽太聪明”,曹雪芹先生早就料到了。谋求质上的提高,才是根本。现在都讲究以质取胜,所以要与时俱进了。考研无外乎那么多知识点,写在纸上,费不了多少墨水纸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就那么一点点。看得再多,无外就这么一点东西,只不过换了包装纸,“新瓶装旧酒”,到底是想买瓶子还是买酒?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讲法,但是就知识的角度来讲,新鲜的并不多。再者,看书也有时间成本不是?学经济的还是要懂一点经济学思维的,考虑一下什么是机会成本。看一本厚厚的砖头难道没有机会成本吗?
还是应该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左一遍右一遍地看不同的人写的大同小异的东西,不如仔细回味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有剩余时间可以投资到别的学科。
我觉得神经就像弹簧一样,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过弹性形变的范围。在考研这种大强度之下,外力太大,如果长期绷着这根神经,即便神经是钢筋作的,也会达到疲劳极限,出现劳损、裂痕,最后即时修补过来,也会有创伤;所以不如把这根弹簧撤下来,歇息一下。就像座钟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停下来,罢一次工,等着别人再上一次发条,这是很好的休息方法。不懂得休息,那么慢慢考研之旅将变得无比枯燥、苦闷,就像梵高,虽然伟大,但生前却不懂得欣赏自己,不懂得节约自己,非要割下自己的耳朵,还要用火枪瞄准自己的翩翩大腹。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历的三次考研后,我终于得偿所愿。但当我知道这一结果的时候已经说不上来什么悲喜了,在考研的路上我得到的太多,也失去得太多了。但我现在依旧无悔自己的决定。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总是觉得上天厚待我很多,让我懂得珍惜,让我重新诠释了自己的人生。我相信在今后的道路里,我和大家一样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主持人:希望刘斐同学的经历能过给正在努力考验的同学们一些帮助,让大家真正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好了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本文选自《海文考研大讲堂的博客》,点击可查看博客原文。
来源: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