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在厦开幕,厦大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揭牌
早报讯(颜剑虹/文丰晓飞/图)昨日上午,200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在厦大开幕。开幕式上,与会者共同见证了厦大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揭牌。
该基地是全国妇联首批设立的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王豪杰和校长朱崇实共同为基地揭牌。
今年6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顾秀莲和中央党校、教育部有关领导为首批建设的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厦大等21个基地授牌。
据介绍,厦大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以厦大校工会和公共事务学院为依托,整合原有的厦大工会妇女理论研究会和厦大福建省女性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力量,组建了“性别社会学”、“性别与文学”、“性别与法学”、“女性参政与女性主义政治学”、“女性教育学”等五大研究团队,确立“女性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女性主义政治学研究”、“女性参政研究”、“性别与法学研究”、“性别文化研究”、“女子高等教育研究”等六大领域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妇女/性别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
基地还计划把妇女/性别研究作为学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在社会学博士点中设立“女性学”方向、在政治学理论博士点及硕士点中设立“女性参政与女性主义政治学”方向,还将开办“妇女干部MPA学位班”,为妇联干部提供量身定做的集体培训。
声音
赋权妇女才能告别贫困
与会专家呼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关注扶贫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早报讯(林泽贵/文丰晓飞/图)“关注扶贫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昨天举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研讨会上,与会各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均透露了这样一个观点:
-张红宇(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巡视员)
扶贫政策中应有性别意识
性别不平等和贫困是动态的社会过程,其存在及影响直接关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注扶贫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只有努力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和参与程度,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
-刘伯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
政策制定时加强性别敏感
刘伯红指出,贫困的女性化和女性的贫困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同时国际社会也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中达成共识,消除歧视,才能告别贫困,赋予贫困人民特别是妇女权利,才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增长,实现公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必要基础。权利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不仅要在微观措施方面加强性别敏感,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时,也要考虑到对妇女群体的影响。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促进性别平等可以缓解贫困
李小云展示了他的一份《中国性别差异与贫困关系研究》报告。
通过调研,李小云得出的结论是:性别在各个领域中,特别是在就业、资产的获得、教育、健康、劳动分工等领域,目前仍然呈现相当不平等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影响着性别不平等的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妇女的贫困化状态。
李小云认为,当前贫困地区男女在政治权利方面显现出相当不平等的现象,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选举的参与、参选村干部的性别比例,以及不同性别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与决策方面的不同。贫困妇女在村民自治选举中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妇女在村委会中所占的比例低下。
此外,由于资产的获得与分配在中国一直是以家庭为单元表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不同性别在获得资产方面的不平等状态。家庭内部资产占有的性别差异在家庭内部隐含了不平等的要素。同时在贫困地区主要由男性占有土地承包权的法律地位,土地无法随女性流动,因而经常出现农村妇女嫁入其他村而得不到土地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男性主导模式。
李小云认为,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贫困地区相当明显,贫困地区女性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调查发现,60%以上的妇女长期患病,70%以上的妇女患有妇科病,而且患病女性的就医次数远远少于男性,对病情的拖延程度远远高于男性。研究显示,性别在健康方面的不平等加剧了家庭和妇女的贫困,降低了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也影响了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李小云认为,有效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干预将会极大地缓解贫困,同时有效的缓解贫困的干预也会有助于改善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因此,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共同建立一个合作基金,以推动在有关性别不平等与贫困之间建立起有效政策和战略以及相应能力建设的活动。
李小云呼吁,关注贫困地区的性别不平等状况应该成为中国政府落实其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