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获取最新资讯和试题,收看图书相关讲解课程。
注意!!《考研英语不读胜读》不适合具有以下特征的考研同学:
1.不愿意用最少时间的投入,换取最高分数的回报。
2.喜欢和抽象的长难句搏斗,殊无倦意。
3.怀着字句考究、修身养性的精神去参加考试,坚信必须要看懂每个长句、搞清楚每个细节才可以做题。
《考研英语不读胜读》是一本指导考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书。通过特殊训练方法,将十多年的考题融会贯通。把厚书由厚读薄,由薄到通。通过《考研英语不读胜读》,您可以用最小时间的投入,换取最大分数的回报;规避了备考过程中的各种弯路和繁琐,通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考试分数。这是一种著名的“减法阅读”,改变你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在任何一篇繁难复杂的文章阅读中我们都必须学会取舍。什么都抓的结果是重要的信息反而凸显不出来。贪多务得是很多青年人的小毛病。但是,天道有常,什么都想要,真的就什么都能得到吗?读书,需要方法。
内容简介
《考研英语不读胜读》包括从2002年迄今为止,所有的考研英语阅读必读的真题内容。全书革命性采用了减法阅读的方式,提高了阅读速度和阅读的准确率。全书包括四章:第1章庖丁解牛旨在边练边熟悉方法;第2章牛刀小试 以练带解析。第3章游刃有余,提高了难度和技巧要求。第4章2014年新题点评 用题目进一步印证理论。每一章中,率先采用按照题材分类的模式,让词汇和考察重点变得更加有规律可循。本书与时俱进,登陆中国1考网,搜索本书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获取补充的最新内容,并辅以微信听课的方式进行讲解。
目录
第1章 庖丁解牛
第1节 分类精解
类别 1 社会生活类
如何使用幽默
临终关怀仍存争议
类别 2 科普类
机器人科技的发展
类别 3 商业经济类
油价上涨影响全球经济
类别 4 其他
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第2节 渐入佳境
类别 1 社会生活类
社会潮流由一部分人引发
习惯与工作模式
17世纪的新英格兰人
压力困扰女性
建国者与奴隶制
美国社会文化
莎士比亚的家乡
类别 2 科普类
PTK技术
美国人的身高
嫉妒心理
全球变暖
对梦的见解
网络求职
姓名首字母顺序优势
类别 3 商业经济类
授予商业方法专利保护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应受指责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杂志运营模式
经济放缓之影响
类别 4 其他
过度捕捞问题
不快乐的艺术
正式英语在衰退
不重视知识
第3节 新题型解密
第2章 牛刀小试
类别 1 社会生活类
间谍与互联网
动物研究与保护
信息分配
向下求职
进化论
日本的价值观
雄心壮志
危机感
克隆技术
美国人口变化
安乐死
药物使用
类别 2 科普类
科研方法
大坝
对科学的支持与反对
火山热点
类别 3 商业经济类
铁路联合
企业合并
美国经济
网络经济
生产效率革命
通胀
类别 4 其他
美国新闻事业
诗歌文学
职业教育
好客传统
关于饶舌音乐的争论
第3章 游刃有余
艺术评论
生日与运动天分
智商
美国家庭的经济风险
商业数据
美国的健康产业
第4章2014年新题点评
Text 1
Text 2
Text 3/
Text 4
前言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为了理想奋斗不息的可敬的考生们!
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排着长队等待用人单位苛刻的挑选。在人潮汹涌的大厅里被推来搡去地等了几个钟头,终于等到面谈的机会,脸上挤出看起来热情、实质上不乏谄媚的笑容。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一份月薪一两千元的工作。这就是你的价值吗?许多年以前,当我面临“毕业=失业”的尴尬时,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然后,像许许多多先行者一样,血液中的躁动使我毅然抛下了找工作的耻辱,选择了一条奋斗的道路。
迈出信念的第一步。你不需要看见整个楼梯,只需要迈出第一步。
——马丁·路德·金
长久以来,一直想为百万奋斗在考研第一线的同学做一点事,写一些东西。很多考生为考研阅读而头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根本问题无疑是考生阅读水平不高,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这一现状也是任何人短期内无法改变的。能上考研长线班的同学当然可以恶补基础, 在十个月,甚至六个月的时间内一点一滴地从词、句到段落、篇章慢慢提升,以实现阅读水平的真正提高。然而,还有许多人没有条件上长线考研班,他们该怎么办?
传统阅读方法害人不浅难道仅仅因为那几个我们拼命也看不明白的句子,甚或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就注定我们做不对题目吗?当然不是!盗版小说从头到尾错别字连篇,有的人不也看得津津有味吗?这说明,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看到不认识的难词、难句时一掠而过,恰恰是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绝不会因为你在考试时把看不懂的长句、难句多看了两遍就获得提高。但是,如果把整篇文章的框架多读两遍,一定会找到文章主题;如果把不认识部分的上下文多看几遍,缺失的信息也一定会得到各种各样的补充。这是因为,英语是一种逻辑关系很强的语言,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甚至段落之间经常相互解释。尤其在考研文章中,相互解释性和整篇文章的逻辑性都非常强。这是由考研文章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考研文章的特点使许多考生都错误地认为,考研英语只是对英语水平的考核。因此许多英语水平不错的同学,包括英语专业出身的同学,对考研英语掉以轻心。结果在考试中,尤其在阅读部分大量失分,醒悟时往往已经太晚。只要看看那些六级能考六七十分的同学在考研中四五十分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作为一种研究生选拔考试,考研题目不仅考查英文水平,更考查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很多干扰信息中提取正确信息。凡是做过考研阅读题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选项之间干扰性很大,读懂文章的80%并不难,可是剩下的20%看不太明白的部分却让人缩手缩脚,生怕因为不明白而失分。结果,越多考虑一步,就越因为多考虑这一步而选错。
相信考生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轻易排除A、C两个选项后,B、D选项怎么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犹豫半天后,一狠心选一个,却常常是错误的那一个。这一切都是因为广大考生,包括英文底子很不错的考生,对考研英语命题组的出题思路不熟悉。随着各研究生院大量扩招,考研大军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考研英语越来越体现出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即由过去单纯强调英语能力和英语语言知识,变为重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正是这样一种侧重
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测试。考生被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大量无序信息加以处理,并在形形色色的干扰信息中直接准确地找到正确的信息点。
中国的考研英语正向着GRE的考查方式靠近,只是在难度上略有不及。另一方面,与早期考研英语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比,现在的考研英语更强调各选项间的迷惑性和相似性。在早期英语考试中,考生读懂了文章基本就能做对题。但现在,许多人明明觉得文章看明白了,却总是做错题,不得分;更感觉到经常在辛辛苦苦排除掉两个选项后,没有办法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这些考生还没有从早期英语考试的思路中走出来,仍然以为四个选项中必有三个明显错误。其实,考研命题组早已更换了考查策略,正确选项与错误选项不再是黑白分明,只是有一些“fine shade”(细微的区别)。
试着用新思路做考研题,请看下面这篇文章,并在三分钟之内把第41题做出来。
2003年Passage 1
Wild Bill Donovan would have loved the Internet. The American spymaster who built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in the World War and later laid the roots for the CIA was fascinated with information. Donovan believed in using whatever tools came to hand in the “great game” of espionage—spying as a “profession.” These days the Net, which has already re-made such everyday pastimes as buying books and sending mail, is reshaping Donovan’s vocation as well.
The latest revolution isn’t simply a matter of gentlemen reading other gentlemen’s e-mail. That kind of electronic spying has been going on for decades. In the past three or four years, the World Wide Web has given birth to a whole industry of point-and-click spying. The spooks call it “open-source intelligence,” and as the Net grows,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In 1995 the CIA held a contest to see who could compile the most data about Burundi. The winner, by a large margin, was a tiny Virginia company called Open Source Solutions, whose clear advantage was its mastery of the electronic world.
Among the firms making the biggest splash in this new world is Straitford, Inc., a private intelligence-analysis firm based in Austin, Texas. Straitford makes money by selling the results of spying (covering nations from Chile to Russia) to corporations like energy-services firm McDermott International. Many of its predictions are available online at www.straitford.com.
Straitford president George Friedman says he sees the online world as a kind of mutually reinforcing tool for both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a spymaster’s dream. Last week his firm was busy vacuuming up data bits from the far corners of the world and predicting a crisis in Ukraine. “As soon as that report runs, we’ll suddenly get 500 new Internet sign-ups from Ukraine,” says Friedman, a former political science professor. “And we’ll hear back from some of them.” Open-source spying does have its risks, of course, since it can be difficult to tell good information from bad. That’s where Straitford earns its keep.
Friedman relies on a lean staff of 20 in Austin. Several of his staff members have military-intelligence backgrounds. He sees the firm’s outsider status as the key to its success. Straitford’s briefs don’t sound like the usual Washington back-and-forthing, whereby agencies avoid dramatic declarations on the chance they might be wrong. Straitford, says Friedman, takes pride in its independent voice。
41. The emergence of the Net has ________.
[A] received support from fans like Donovan
[B] remolded the intelligence services
[C] restored many common pastimes
[D] revived spying as a profession
在快速看完全文后,你大概头昏眼花,满脑子都是数字和专有名词吧?甚至在看到题干中的“Net”后,一时间也没反应过来到哪里去找相关信息。这是正常反应,因为你刚刚阅读的并非一篇普通文章,而是命题组精心改写、加入大量无关信息,专为考研研制的。文中的各种数字和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共出现了近30 处。命题组加入这么多干扰信息就是为了考查你看文章时是否头脑清楚,是否牢牢抓住了文章的主线。现在,我们把这篇文章再看一遍(阴影部分不用看),并在 30秒内做出题目。
Wild Bill Donovan ……The American spymaster …… Net, …… is reshaping Donovan’s vocation as well.
……
41. The emergence of the Net has ________.
[A] received support from fans like Donovan
[B] remolded the intelligence services would have loved the Internet.
[C] restored many common pastimes
[D] revived spying as a profession
现在,你一定觉得用三分钟时间去做这么一道题突然变成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有人花了四分钟或五六分钟,而且还做错的话,这人真该找找问题所在了。参加2003年考研的同学中有近七成做错了这道题。为什么一篇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缺失后,做题反而变得简单了呢?因为文章中出现的绝大部分细节并不提供做题信息,反而制造干扰信息。换而言之,看不懂的许多细节恰恰不应该被看懂。
本书精心选取了历年考研真题原文进行讲解和练习,分社会生活、科普、商业经济和其他内容共四大类。
本书第1章——庖丁解牛。对每一类文章中有代表性的范文以及2004年、2005年的真题作了深入骨髓的导读分析,提供了一目了然的文章架构简图,并对每一道小题进行了细致解析,指出考研英语阅读的惯用套路、原则、各题型解题方法,并时时总结。本章详细阐述了用逻辑分析推导文章内容的方法。
本书第2章——牛刀小试。这是四大类文章的练习部分。考虑到有的考生学完第1章后对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运用得尚不熟练,特在每一篇文章后附上指路明灯式的简要导读。考生一定要按照本书第1章讲的做题套路认认真真地套用各种解题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书上的技巧才能成为你脑子里活的一部分,随心所欲,极尽其妙。每一篇文章之后留有一处空白,请同学们画出文章的架构简图。重复练习几十次之后,再难的考研文章在同学们眼中也应该是庖丁刀下的小牛,清楚得只看得见骨架了。每一道小题后也附有简短的解析,请同学们完全按照解析方法进行操作。当你完全明白了本书的逻辑阅读方法后,解题过程绝不再混乱和不确定,会变得有章可循,从而得到确定且唯一的答案。
本书第3章——游刃有余。这部分是没有讲解过、也没有指导练习过的考研题目,这一部分文章按年份分类,是为了让考生在临考之前有最佳的练习材料,磨磨枪,找找感觉。我们从不提倡考生使用模拟题,因为每一年的考研题目都是全国最好的语言专家的群体智慧精华。个人或组织难以拥有这样的实力,很难做出与真题难度、风格、出题特点和选项风格完全一致的模拟题。所以,只有真题才是值得我们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研究的对象。有的同学可能会问,真题都做完了,以后怎么办?其实,做100篇模拟文章的所得绝不如把一篇真题文章做上100次。一篇文章做上10次和只做一次的感觉是绝不一样的,如果你有毅力把一篇文章每天做一次,做上30天,你一定会对整个文章中细微的起承转合、隐含的出题点、命题组出题的风格和选项的特点了然于心。如果能坚持把10年的真题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按照本书的方法做10遍,我不信有人还会觉得做对考研阅读题是一件困难的事。
本书第4章——2014年新题点评。此部分的精华在于解题思路和逻辑分析方法。
如果有同学过多依赖中文解释,坚持要把中文翻译看明白再去做题,则实际意义非常小。过多依赖中文解释会造成无论做多少阅读理解依然心中没底。 到最后会发现英文阅读水平没有多少长进,而中文阅读却大有起色。因此,对于中文翻译部分我们建议大家一定要在努力尝试了书中讲解的解题套路,并绘制了文章架构简图后再翻看。当然,最好不翻看。因为依照本书的方法做题,根本无须看懂文章的每一个词,看明白70%就完全可以做对每一道题。
正文节选
临终关怀仍存争议
★ 导读
本文是2002年最后一篇阅读文章。依据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最后一篇文章通常是最难的。正因为这样,最后一篇文章也才成为拉大考生之间差距的临门一脚,做得好坏与否至关重要。按照惯例,我们拿到文章先扫一眼,对全篇文章有个整体上的把握,不求理解,只要看一看文章结构即可。很明显,第一感觉是文章分了许多许多段,段落一多,文章的结构就很有可能看起来散乱,从而不好把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读文章,我们要有意识地把意义相近的前后几个段落看成一个意群,通过意群来把握文章结构。可能同学们在刚开始划分意群时觉得不习惯,可是时间稍长之后就会发现把握意群结构和把握段落结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没有实质上的区别。现在,我们来剖析一下这篇看起来很难的文章。
★ 分段详解
1. 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s on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carry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medicine seeks to relieve dying patients of pain and suffering.
首先,第一段第一句照例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看明白了这一句,对全文的行文走向就能有个大概的把握。花几十秒钟多看两遍,值得!这一句很长,只分析主谓宾并不能得出多少信息,不信同学们可以自己试一下。那么在看不懂整个长句的情况下,只分析主谓宾又不能得到足够信息,该怎么办呢?
看不懂长句,只分析主谓宾又不能得到足够信息时的窍门:把长句中有实体意义的部分截
成片语,对各片语部分之间的关系模糊处理。
具体到本句,我们可以把整个句子看成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medicine+relieve dying patients of pain and suffering。虽然整个句子不易懂,相信每一个片语都能看懂。然后我们对片语之间的关系不求甚解、模糊处理。这样,我们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最高法院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与医生帮助下的自杀和用药物减轻垂死病人的痛苦有关。一个句子理解到这个程度就足够做题了,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捕捉句意中细微的关系。在我们理解第一句话的大概含义之后,不难发现,这又是一个写文章的老套路:先提出了一个现象或问题,那么下面必然要开始分析这个问题或现象,可能还会引出对本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在一通分析比较之后,可能就此打住,也可能最后给出作者赞同的观点作为结论。实际上,80%的英文文章都是沿袭这样一个思路发展的。在牢牢把握了这样一个思路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抓住整个文章的走向和结构。常常在看懂了第一个句子之后,我们就对整个文章将会出现的内容和结构有了一个大概的预测。做到料敌机先,又怎能不胜?
2. Although it ruled that there is no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the Court in effect supported the medical 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 a centuries-old moral principle holding that an action having two effects—a good one that is intended and a harmful one that is foreseen—is permissible if the actor intends only the good effect.
好了,我们往下看去,一下子就发现了那个闪闪发光的Although。这个词告诉我们,作者真正认可的一定是Although后面内容的对立面,并且后面一个分句必然是把这个对立面再说一次。我们完全可以避难就易,只选容易看懂的一部分看,也可以两边都看一看,对作者的意图了解得就更充分。在本句中,稍作分析我们立刻发现,句子中前一半从Although到double effect都是比较容易看懂的,而后面一半则令人费解。这后一半其实都是对double effect 的解释。根据我们避难就易的原则,看不懂的解释部分不看,通过逻辑关系把缺失部分的内容推测出来。从我们能看懂的前半句我们可以知道,医生帮助的自杀行为是违反宪法规定的, 但是, 事实上(in effect)法院支持这个double effect原则。虽然double effect 的具体内容我们看不明白, 但句首的Although 还有法院后的in effect明明白白指出法院支持的正是宪法否定的——医生帮助下的自杀行为!分析到这里,double effect究竟具体指什么,我们根本无须看懂了。只要记得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出现的位置,一旦后面题目考到,我们立刻回来定位。如果发现double effect非具体理解不可了,我们再根据片语原则和句子主干原则对细节内容进行理解。
3. Doctors have used that principle in recent years to justify using high doses of morphine to control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pain, even though increasing dosages will eventually kill the patient.
再往下看,第三段指出了医生们近年来使用大剂量吗啡来控制垂死病人的疼痛,虽然这样加大药物剂量会最终导致病人死亡。这一部分内容虽长,但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相信大家都能看懂。看完这一段,先不要着急往下看,在脑子里想一想,这头三段有没有出现任何观点或对本文现象或问题的分析呢?明显没有。这表明:(1)马上会有针对本文现象的观点或分析了;(2)这头三段的作用都是为了引出医生用药物帮助病人自杀的现象,因而这三段属于同一意群。
4. Nancy Dubler, director of 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 contends that the principle will shield doctors who “until now have very, very strongly insisted that they could not give patients sufficient mediation to control their pain if that might hasten death.”
果然,第四段一开头就抛出了一个人名,后面紧跟着他的一句话,明显是这个人对于医生用药物帮助病人自杀一事的观点。对于引号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粗看一下,但不用追求完全看懂,一方面是因为完全看懂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对于引言的作用已经非常清楚了。
5. George Annas, chair of the health law department at Boston University, maintains that, as long as a doctor prescribes a drug for a legitimate medical purpose, the doctor has done nothing illegal even if the patient uses the drug to hasten death. “It’s like surgery,” he says. “We don’t call those deaths homicides because the doctors didn’t intend to kill their patients, although they risked their death. If you’re a physician, you can risk your patient’s suicide as long as you don’t intend their suicide.”
第五段又抛出了一个叫George Annas的人,紧接着又抛出了他的一段话,同样也是粗看一下了事,不必完全掌握。但是这里命题组又安排了一个小铺垫:他们把George Annas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并用“…maintains that, …to hasten death.”一句告诉我们George Annas的观点。既然命题组千方百计想让我们看懂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间接引语部分看懂,因为此处难度不大,直接引语部分粗看一下即可。反正他的观点我们已经明白了,无非是说医生出于正当目的给病人下药,即便把病人药死了也不违法。
6. On another level, many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acknowledge that the assisted-suicide debate has been fueled in part by the despair of patients for whom modern medicine has prolonged the physical agony of dying.
第六段整个是一个长句子。当然我们可以用句子主干法和片语阅读等方法把这个句子的大意弄清楚。但是在分析句意之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分析一下此句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理解。首先,此句位于全文中部,上不是总起句,下不是总结句, 且没有although,yet,but这样的转折词。另外,本句又长又难,完全符合细节内容的特征。最后,如果本句内容非常重要,作者生怕别人不懂,必然会在前后给出说明。既然没有说明,我们大胆认为本句不重要,不要理它。
7. Just three weeks before the Court’s ruling on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S) released a two-volume report, Approaching Death: Improving Care at the End of Life. It identifies the undertreatment of pain and the aggressive use of “ineffectual and forced medical procedures that may prolong and even dishonor the period of dying” as the twin problems of end-oflife care.
第七段提到了一个叫NAS的机构,该机构提出了一份报告。猜也猜得到本报告与文章一直讲的医生帮助病人自杀有关。至于报告具体内容,我们也没有必要理解,只要扫一眼,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足够了。
8. The profession is taking steps to require young doctors to train in hospices, to test knowledge of aggressive pain management therapies, to develop a Medicare billing code for hospital-based care, and to develop new standards for assessing and treating pain at the end of life.
再往下看,“The profession is taking steps to…”,虽然profession一词语焉不详,我们可以根据全文主题猜是医学行业。另一方面,就算猜不出是医学行业,从“…to require young doctors to train in…”也可以看出是年轻的医生们被要求怎样怎样。然后,hospices——收容所,看着眼生,那么这一部分也不理它。再往下,therapies——治疗方法,看着也眼生,那么这一部分也不理它。再往下看,总算没有生词了,只要看出医生们被要求学会处理病人临终痛苦的大概含义就可以了。
9. Annas says lawyers can play a key role in insisting that these well-meaning medical initiatives translate into better care. “Large numbers of physicians seem unconcerned with the pain their patients are needlessly and predictably suffering”, to the extent that it constitutes “systematic patient abuse”. He says medical licensing boards “must make it clear that painful deaths are presumptively ones that are incompetently managed and should result in license suspension.”
最后一段,如果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来,那就算是总结句了,但是没有新观点,作者只是把上文中的George Annas的观点又发展了一步。同样,本段也是由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两部分构成的。本着避难就易的原则,我们从这两部分中只挑看得懂的部分来看。“Annas says lawyers can play a key role in…”,这一部分每个人都明白,是讲律师应当介入到什么什么中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至于后半句,“…insisting that these well-meaning medical initiatives translate into better care.”就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了。不过没有关系,间接引语部分与直接引语部分必然是同义的,我们可以到直接引语里去找一下缺失的信息。George Annas在直接引语中认为“Large…suffering”——许多医生对病人遭受的不必要并且是可以预见的痛苦毫不关心,并且他认为行医执照委员会对这样的医生应吊销其行医执照。好了,长长一篇文章我们分析到这里,就可以长长松一口气,进入题目了。虽然我们在主干阅读时略过了绝大部分细节,但我们对文章的结构走向、各段主要内容已非常清楚,完全可以做出主旨题和作者态度题。至于细节题,我们也可以立刻回文章中定位,自然也是迎刃而解。
★ 分段详解
………...
★ 题目详解
………..
★ 参考译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