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村干部一起抗击台风、协助做好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全面参与各阶段工作,发挥优势创办了闽侯县第一份‘村报’……”这是福建三明学院政治法律系2009届毕业生陈世邦为自己上任“村官”第一年做的小结。
他的小结继续写道:“刚到农村工作我就写下‘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唯有为民多办实事方感心中踏实’贴在办公室。近半年的农村工作,我已经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喜欢上了我那勤劳朴实的村民,习惯了在村里忙忙碌碌的日子。通过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初步局面已经打开。”
1985年出生的陈世邦2009年7月大学毕业,是福建省委组织部第二批从高校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之一,如今是福建省闽侯县鸿尾乡奎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为了解村里的情况,上任之初的陈世邦做了一份调查问卷,挨家挨户地走访村民。他发现,村民在回答“您平时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的问题时答案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很少获取”。在农村,让每家每户都安装网络、订阅报纸是不现实的,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让村民更了解外部信息,这让陈世邦陷入了沉思。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陈世邦有办法了。在三明学院读书时担任过校报主编的他决定办一份“村报”。
陈世邦开始整理县、乡、村近期的“大事”,又把十七大的有关精神改写为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后精选了一些照片。为办好“村报”,他担任了记者、编辑、美编3种职务。2009年9月28日,奎石村的“村报”——《奎石之窗》第一期新鲜出炉了。
《奎石之窗》版长60厘米、宽40厘米,共4个版面,出版周期有点长——3个月一期。“第一期上有征兵公告,第二期上刊登了冬季防火、新农合政策。这都是百姓身边的事,很实在,很实用。”60多岁的村民张章如是“村报”的忠实读者,他告诉记者,奎石村是远近闻名的木制品工艺加工村,“村报”刊登的冬季防火信息很实用。
村里有了“村报”,村民乐坏了,阅读热情高涨。奎石村村委会主任张章勇自豪地说,闽侯县有300多个村,只有他们村有“村报”。鸿尾乡中心小学教导处老师读到“村报”后,开始提意见了。“小陈啊,以后能不能把我们学校的一些信息也加上去?”老师们说,在农村,百姓居住比较分散,一些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学生家长,他希望借助“村报”这个平台,传达一些学校的信息。
陈世邦告诉记者,看到他的“村报”,闽侯县委组织部特别下发了1500元“办报”经费。如今,《奎石之窗》每期印发六七百份,每期的印刷成本在200元左右,基本保证奎石村村民每户1份。下一步,他要逐步扩大印刷规模,争取往县直机关单位发送,同时吸收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扩大“村报”容量,提高“村报”质量,增强“村报”的可读性、可看性。
陈世邦在小结的最后写道:“作为服务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更是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去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记者 来建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