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被浓缩在4000多字的新闻报道中——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
曾庆红同志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于进一步统一党的高级干部思想认识,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一次“热身”、“吹风”,是为十七大召开定下基调,是为开好十七大作思想、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这篇重要讲话向海内外究竟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并体现在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工作中呢?
领会和把握讲话的主旨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如同每一次党代会都有一个鲜明的主旨一样,自十四大以来,党的总书记在会前于中央党校发表的每一次重要讲话,也有一个鲜明的主旨。625讲话的主旨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维护稳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很重。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发展大局的新考验。
从党的自身状况看,我们党已走过86年的发展历程,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执政党,如何经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面对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至关重要,举世瞩目。
在我们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在这一旗帜指引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我们党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十四大时称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郑重地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在这一旗帜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与成功实践,书写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指引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
如果说,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则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以年均9%以上的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全球排名跃升至世界第四;从长期不能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到实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从2.5亿降至2000多万,老百姓享受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无不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的伟大、这条道路的正确。
落后,就会挨打;强大,才有尊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关键词是“中国特色”。对中国特色,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其一是实践特色,即不是从本本、教条出发,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其二是民族特色,即不是照搬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其三是时代特色,即不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而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毫不动摇。
伟大的理论开辟伟大的道路,伟大的旗帜指引伟大的事业。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深入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别的什么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也是和平发展之路;深入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探索实践,坚信这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道路。
这“四个坚定不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精辟概括,是引领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指针。
正如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四个坚定不移”有着内在的联系,包含了思想法宝、发展动力、基本要求、内在需要和奋斗目标,同时,这四个方面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即,要想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只有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和谐社会,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会带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发展。回首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巨变,取得的一切进步,发生的一切奇迹,创造的一切业绩,追根寻源,无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进程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我们的党走向更加成熟,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真正活跃兴旺起来。
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方针政策也必须随之与时俱进。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我们面对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在新的实践中寻找新的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写于150多年前,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的论著之一。而就在1872年这本书出版25年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写了一段极其重要的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各种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邓小平在近30年前说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思想解放没有止境,与时俱进才有希望。我们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积极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推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相应配套措施比较滞后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在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有拉大趋势;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一些群体之间也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看,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将近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将近3600元,相差三倍。同时,占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却只占三分之一。从地域看,东部与西部差距从30年前的1.5倍扩大到2.5倍,全国已有六个省份(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的GDP过了一万亿元,而西藏只有250多亿元。贵州的人均GDP只有5000元,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上海已达到5万元,相差10倍。从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看,“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
出现差距,是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差距过大,也是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不但要努力“做大蛋糕”,还要尽量“分好蛋糕”。
此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等民生问题和道德失范、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
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认识论与方法论。我们要全面地、辩证地、科学地、历史地看待改革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认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要深化改革,而绝不能走回头路。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坚持改革,我们会面临不少困难。但不改革,我们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战胜来自国内外的一次次风险考验,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改革的共识和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的使命感、紧迫感,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将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大决心和信心推进改革开放;深入理解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认清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的新突破,才能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地发展;深入理解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同时选择科学的路径,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妥善处理好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关系,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推进;深入理解改革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既是“基本要求”,又是“内在需要”,两句话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前一句,是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角度,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一句是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并存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新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应对。
我们已经有了举世公认的快速发展,但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比如: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率还比较低,只有40%多,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于是我们的发展就面临一系列的“两难问题”:既要加快工业化,又要超越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旧式工业化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广泛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既要推进城镇化,又要避免因大量圈占农田导致耕地减少、农民失地的问题。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耕地每年减少几百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4亩,能否守得住18亿亩的“红线”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在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需要正确处理好竞争、效率与公平、公正的关系问题。还有,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既发展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又要注意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也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新课题新矛盾,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所要求的,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必须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同时并提,可以理解为二者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范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而实现科学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和谐作保障。越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则又会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新的动力。
何谓“科学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四句话,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其基本内涵,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的统一、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统一。何谓“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六句话,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完整概括,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如果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发展与促进和谐在指导国内发展与指导对外工作上的有机联系:对内,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对外,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最终统一于发展。对内,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我们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最终统一于和谐。发展,是国内工作的中心;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对中国而言,更快发展十分重要,但更好发展更为重要。对世界来说,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和谐,不是没有差异,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不是拒绝多样,而是以主流引领多样,在多样中凝聚共识;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我们要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促进和谐中更好更快地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央大的工作布局中,内政与外交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思想认识的提高,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围绕为什么说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推动这项工作贯彻落实。同时,要明确科学发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和谐是一个理想的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要注意全面辩证、实事求是,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第四,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奋斗需要目标,目标催生希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我们党曾多次提出过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建设“四个现代化”到实现“翻两番”,从“三步走”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具体。
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用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再用1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然后再经过50年的奋斗,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四大以来,这一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完善、具体,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于是,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坐标上,我们看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关节点:一是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宏伟的目标,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美好的蓝图,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能否如期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时期。环顾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也会处于被动。只有更好更快地发展,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这四句话,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以来,对其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进行的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阐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逐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认识一个问题有正反两方面。有时,从反面理解也不失为一个角度。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问题时,曾经用了一系列的否定句式,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由此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提出一部分地区和群众可以先富起来的发展思路和“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原则。
同样,我们在认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是否也可以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即:发展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的发展;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方式不应是粗放的、高能耗、低产出的,而应当是集约的,重质量、讲效益的,是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的结果不能是高排放、高污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当是环境友好型的。
有关研究表明,上个世纪的100年里,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依靠消耗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而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优越,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再走这些国家发展的老路显然不行。如果不能按照中央要求的,每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与能源都比较紧缺的国家来说,很难长期地支撑经济的发展,很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因此,无论从国内发展现状还是从所处国际环境看,传统的发展模式无疑是行不通的。
发展的实践呼唤发展的理论,新的理论必将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既继承和坚持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既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注意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既立足于当前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要深入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要深入理解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入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关系。要深入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必要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扭转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统筹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发展中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明确重点。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要明确,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领会和把握基本国情与历史使命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国家的国情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其特殊性。
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明确所处历史方位、科学制定大政方针、正确提出发展目标的基本立足点。
如同我们党过去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离不开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实际一样,今天要想回答和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样不能脱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大论断的是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三大上。这一论断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其二,这个社会主义处于不够发达的初级阶段。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重大而科学的基本判断,我党就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0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又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较大进展,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还在100位以后。如果按联合国人均每天1美元的标准计算,我国还有1亿人在贫困线以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从时间坐标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空间坐标看,我们在世界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头脑发热,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国情决定方略,国情决定使命,国情决定途径。
——方略就是,要始终如一地抓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将其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使命就是,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途径就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坚定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领会和把握“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和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在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的新闻报道中,有相当篇幅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以及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的具体阐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从最初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我们的工作全局。只有把握好这个全局,各项事业才能全面前进。
我们要深入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方针和重大战略,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需要明确的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既联系又区别。增长主要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发展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GDP增长,也包括财富分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世界上有些国家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人民生活并没有普遍改善,社会矛盾突出,甚至出现动荡,国际学术界将其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这一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深入理解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做到将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有时候,深刻的道理也可以用通俗的方式表达。比如“和谐”二字,一个是“禾”字旁,一个是“言”字旁,这是否说明,要想做到“和谐”,就得让大家都能吃饱饭,都能有发言权。能吃饱饭,就是要解决好民生等问题;能有发言权,就是要解决好民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和谐必须坚持“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的关键在党的领导。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事业伟大,使命崇高。时代在召唤,人民在期待:
——在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指引下,党的各级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成果;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党的群众路线方面作出新表率,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风貌,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形象,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