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罗列
1、 今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有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三项合计,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从1999年起,由于连续我国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达212万人,2004年将达250万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带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去年6月15日,教育部在全国各地直属高校初次就业率为83%,部委院校初次就业率76%,地方高校只有45%。如果就业率以76%计算,待分配率为24%,暂未就业的将有34.8万人。由于就业难,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暂末就业群体的30%左右。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既不考研也没有就业,约占暂未就业的50%左右。实际真正在家闲呆着找不到事做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都到本地或者沿海打工。呆在家里的毕业生中,又分三种情况,有的家庭条件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在家呆着,有的准备出国深造;再就是社会竞争能力弱,自身条件较差找不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属于时而待业、时而打工的不断跳槽一族。这些毕业生约占暂未就业的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越来越多。
二、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间,中国就业工作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工作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八点三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五千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四千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一千万个左右。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
五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其中阻碍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眼睛向上,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首选北京、上海、广东及沿海城市,“非省会城市不去”仍是许多毕业生执着的意愿。
(2)就业需求信息不畅,“需要的回不来,回来的不需要”,高校学科调整滞后,急需的高学历、短线专业供不应求。
(3)暂未就业毕业生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国家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去年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缓解就业难的措施,但一些省市在执行这些政策时采取了不同方法。如“应届毕业生可以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两年”的政策,有些省市作了较大变通,把留户、档的毕业生减少到最低人数,有的省市不顾毕业生意愿,将户籍、档案转回生源地。政策规定“省及省会城市打破户籍限制”,但许多城市对外地生源的专科生做出落户限制规定。
(4)用人单位不实招聘,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在频繁跳槽的学生中,不能否认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许多企业,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在招聘时讲得天花乱坠,承诺了许多优惠条件,等毕业生签约到了企业,才发现承诺大打折扣。
三、措施对策
A、 理调整就业结构。
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在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积极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比较大的服务性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B、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中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鼓励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用人的数量和质量,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开始发挥作用,促进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流,帮助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为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政府在100个城市进行了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试点。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C、 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D、统筹兼顾城乡就业。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充分就业问题严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形成了两方面的基本政策。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充分利用农村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扩大农村水利、交通运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农村改革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从农村流向城镇,从西部内地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中国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合理流动,通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职业中介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前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外出劳动力就业率,并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就业机制。目前,已在全国100个县市建立了1000个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监测点,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需求状况,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E、 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措施。在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进中心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半年为他们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和一次免费的职业培训机会。
F.保障妇女就业权利
二、对策措施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只是依靠现有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很难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除了使国民经济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外,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和就业密度上下功夫,而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密度的主要措施是发展小企业。
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容纳了社会上大多数的就业人员,广泛动员和鼓励劳动者个人或合伙兴办小企业,能够有效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实现分配公平、社会稳定,因而是一项调动全社会投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战略性措施。
为了推动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首先是政府应当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进行转业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以减少小企业的倒闭,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其次是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办各类技术型小企业。再次是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者去小企业就业。政府可以出资,由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对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开办、管理小企业的培训,促使更多的下岗者自己创业或自找门路就业。
国家要适应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确保小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各项权益,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要适度放宽对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出口、市场准入等方面适当开放和扩大经营范围,在税收方面可适当为一些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大力发展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以解除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进入非公有制小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要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起有效的政府管理机构。其职能是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本地区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服务体系实施监管。其次,建立健全行业服务机构。它既可以是由政府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小企业服务中心,又可以是由服务机构自发组成的行业协会,是服务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桥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对小企业的服务。再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服务机构。总之,只有发展中小型企业,才能不断开辟就业岗位,拓宽就业空间。
四、参考文章
对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探索
随着高校扩招的脚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大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了对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尽一己之力。
一、国家政策方面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金额达到了1500万元。
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五、毕业生自身方面
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江苏省有关文件就规定“各级政府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扶持毕业生创业。毕业生领办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4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国就业论坛”第六次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我国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奋斗,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几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