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罗列
1、目前,在我国,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已经势在必行。
3、山西发出了“从此不再仅是煤”的呼喊。山西离不开煤,但不能再仅仅是挖煤,仅仅是提供原始的、粗放的煤。
4、2002年,贵阳市率先做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城市。为了大力开展节能、节水、限制对地下水的抽取、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贵州省相继出台《贵州省节约能源条例》、《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引导贵州省各个耗能行业开始逐渐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而企业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5、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保定经济发展的瓶颈。过量开采地下水,使保定一度成为华北地下水位降落最低的漏斗区之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不仅是水,保定的煤、电供应也出现紧缺。从“九五”时期开始,保定市采取强制措施节水。全市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用水。根据每个用水大户的用水现状、节水潜力,制定了相应的用水定额,并先后10次上浮城市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从去年开始,保定市在化工、电力、造纸、水泥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筛选5家企业作为清洁生产试点,这5家试点企业每年可节水230万立方米,节电20万千瓦时。今年,全市又将试点企业扩大15家。近年来,全市工业用水每年节约1.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每年节约67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73%。较20年前,保定市城市人口增加了30万,工业产值增加10倍,但城市用水量却基本没变,新增用水几乎全靠节水来保障。
二、原因分析
在我国公共消费领域中,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浪费现象极为普遍。首先,水、电消耗其浪费程度触目惊心,而办公场所、车辆、办公用品等的使用上,公共部门的浪费甚至更加严重。其次,公共部门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和侵占现象。第三,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决策失误而造成消费领域的浪费也十分严重。同样,我国的个人消费领域中也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居民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水、电、天然气等资源,造成浪费;服务行业水电浪费严重。由于目前的价格配置不合理,在一些盈利的服务行业里,根本不把水电等资源作为企业核算的成本;居民个人消费中贪大求洋,高档消费品“功能浪费”现象严重。
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是观念和制度,长期以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注重资源节约,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均存在管理粗放问题。
经济资源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赖以进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而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一般说来,各种经济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厉行节约,而节约首先或主要是各种经济资源的节约。
三、措施对策
第一、把节约的立足点放在节省经济资源的耗费和占用上。我们必须努力改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改进劳动组织,加强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切实改变经济资源高投入和高占用、低产出、低效益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资金的占用,合理库存和节省使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科学驾驭和适时保养、维修机器设备,用相对丰裕的经济资源替代更为稀缺的经济资源。在企业中挖潜,即让企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充分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所必须的,但是,挖潜必须以经济资源是否节约、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是否提高为前提,如果挖潜以耗费更多的稀缺经济资源为代价,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得不到提高,这种“潜”是不应“挖”的。
第二、节约不是限制人民群众扩大对生活资料的消费。生活资料是各种各样的经济资源的产物,节约经济资源,不是限制人民群众扩大对生活资料的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经济资源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节约就必须使经济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合理配置。
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具体思考:
第一,大力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全民的日常节约意识。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节约意识,倡导和普及各种有效节约方法。
第二,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
第三,针对公共资源浪费的现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清晰划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职业消费与私人消费的界限。
第四、加强政策对消费的引导,建立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
第五,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挥家庭、学校、企业等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形成自下而上、分工合理、有机协调的节约机制,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第六,培养居民个人消费领域中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四、参考文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国利民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消耗量高,使得能源短缺现象严重,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并且环境污染严重,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重的环境污染造不仅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还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其次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再次我国在对能源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在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没有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社会没有实行强制淘汰。
因此,笔者认为要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就需要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四、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第五、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第六、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参考文章2
越是文明进步 越是奉行节俭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报道:富人穿着破衣破袜;富豪过着节俭乃至吝啬的生活;总统的孩子去餐厅打工过日子;比尔·盖茨捐款助贫“一掷千金”,而自己生活却很低调……如此等等, 传递给我们一个信号:这些富人不是在“作秀”。节俭,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却总是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一些官员的“日子”也越来越“滋润”,行必香车,吃必美食,穿必名牌,总之高档得很。最近又出现一个新情况,即竞相攀比建豪华办公楼,建豪华“广场”之类。报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办公大楼修得巍峨夺目,郑州市惠济区办公场所建成了“山水奇观”,重庆市忠县的黄金镇竟搭起了一座“天安门”。风气所及,不少地方要比着闹着要扩城建楼,竞相将地方行政中心由旧城迁往城外,“做大、做强、做洋、做豪华”,动辄用地上百上千亩,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大理石,罗马柱,琉璃瓦,连路灯也从意大利等国进口。一座办公楼,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几亿元,且大量占用良田沃土。无怪乎老百姓痛切地骂为“败家子”,骂为“土皇帝”,人们对这些奢侈之风深恶痛绝!实际上,一些官员在楼堂馆所、吃喝住行上一掷千金挥霍人民血汗的行为,已经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滋生了腐败,产生了权钱交易。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害莫大焉。
经济发展了,就要如此这般去可着劲儿“造”吗?的确,在一些官员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甚至认为这些“硬件”好坏,会影响“投资环境”。牛气些,气派些,会令投资者“看得起”,让他们心中有“底气”。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这些年,我们多次看到因一些地方、企业官员大手大脚铺张糜费而吓退投资者的故事:你如此大手大脚不把钱当钱,如此暴殄天物奢华糜烂,投资者怎么能相信你拿了他们的钱去好好建设?!
而事实上,糜费豪奢,毫无节制地竞相争奢斗侈,从来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是一种没落腐朽心态的外化。改革开放近30年了,国门打开,“老外”对国人来说再不是“稀罕物”了。人们发现,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外来到我国,几乎都是低调的,扎实的,而不去摆谱斗富,不去铺张糜费!即使他们搞活动宴请宾客,也是竭尽实际,节俭为要。这是什么?这,就是现代文明;这,就是理性进步!“历尽前贤与国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真是至理名言!最近,胡锦涛同志反复要求各级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节俭与忧患是并蒂莲,节俭乃公仆的起码素质。节俭是一个文明进步的官员的基本功。社会要借鉴,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量入为出,勤俭节约,而“官俭”,毫无疑问,应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