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问答题、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而要做对这些题目的关键就是要理解相关的历史概况。笔者以为,在历史复习和答题规范中要紧密把握四字原则,即“清”、“新”、“透”、“明”。
“清”: 概念清晰、卷面清洁
我们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含的史学理论、概念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特别是知识点在历史上的排名)作强化训练。如抽象的概念有本质与表象的区别等、具体的有中国古代史中的“秦国”与“秦朝”的区别等。
从2007年高考开始了网上阅卷,这就对试卷的清洁程度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在高考中由于紧张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按习惯在答题,所以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答题时字迹、整体清洁的习惯。
“新”:要紧跟时事热点
现在的高考大势是与新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三复习要紧密地结合最新的史学观点、并能联系现实。如周年大事几乎年年被考到,再如近几年史学在文明史中的新探索时而以文综大题形式出现。而针对2008年高考,我们也要注意的热点有:民族融合、文明演进、整体世界的形成;中共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的建设等等,同时也要关注党的十七大内容中和历史结合的部分。
现在主观题是新情景、新思路,而答案则是源于课本但要同学高度概括和浓缩才行,所以在审清题干、问项后一定要结合课本知识或材料所提供的知识,进行全新的组合。
“透”:分析透彻、答题透彻
高三复习一定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升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解决问题,特别是对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分析透彻,能拓展的就要力求拓展。如中国古代史治乱兴替的规律、赋税制度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程等就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拓展和透彻地分析。再如中国近代史前期进行近代化探索史所呈现出的器物、制度、文化的演变也应该透彻分析。
在答题时也要养成一种透彻分析题意习惯。同学在仔细听老师讲评试卷后,也要对自己的试卷进行透彻的分析,提高思维能力。高考研究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
“明” :历史知识主干分明
高三历史复习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如中国古代史中,秦汉重在“首创”(制度、经济、民族关系等等);魏晋南北朝重在“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隋唐重在“繁荣”等等。同时也要注意整体历史之重在何处,如中国古代史重在“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历史反思”等等。
同学在答题时,要求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这方面要多多解读高考参考答案,并以此为范文。如果整段整段地写,这就缺乏提炼和概括,很容易失分。网上阅卷时代,我们答题要做到简洁明了,具体操作就是“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
地 理
地理第一轮的复习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对照地图巧记忆
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记忆。如分散记忆法、尝试回忆法、形象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
分散记忆法: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只是要注意间隔时间和次数的把握。
尝试回忆法:许多同学在单纯重复识记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回忆再现。在背的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主要可以采取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
形象记忆法:记地理名称,尤其是地理分布,一定要对照地图来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图案、形状来记忆。
比较记忆法:将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相互间并列的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加深理解、巩固所学,有助于记忆。
抓住关键词
学习地理尽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需要深入理解。在理解概念、原理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认清因果关系和学会总结规律。
抓住“关键词语”: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关键词”。
认清因果关系:要注意分清“引起”与“被引起”两种现象的不同。
学会总结规律:要把众多不同的事物(现象)在某一方面的同一属性联合起来考察,上升到理性,即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出规律。
强化分析训练
重视地理图表的分析题:地理高考特别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图表判读、分析、运用能力的考察,因为它突出了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在平时训练时要学会仔细分析各种图表、材料,从文字、数据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条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主观综合题的训练:主观题在地理高考中有56分之多,然而在平时的训练中许多同学却不够重视。主观题的训练像写作文一样要靠平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提高的。表达时要注意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叙述力求符合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做题后要学会反思: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做题—订正—致错因子分析—剖析命题思路—体会能力要求”。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