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一中 王东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很多亮点,比如“体现人本思想”、“坚持真、善、美原则”、“作文命题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等,命题思路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我看来,今年高考作文关注国计民生的主旨仍然体现得不够。其实,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很大程度上在“小我”内兜圈子。并不是说“小我”不能写,但作为高考作文更应该关注“大我”,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
为什么应该关注“大我”?为什么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第一,这是由高考作文的性质决定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一点上,文科试题尤其作文更是如此。所以,高考作文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跳出“小我”,书写“大我”。
第二,高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围着高考转,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近年来,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成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材的不断修订也在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古圣先贤“为民请命”、“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关注国计民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脉相承,无不体现了这一文化传统。而中国的科举取士又一直坚守这一价值标准。“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级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除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清)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古代汉语》第三册877页-882页。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汉语大辞典》解释“对策”:“古代应考的人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又解释“策问”:“以经义或政事设问以试士。起于汉代,后科举考试多采用。”一句话,应试者关注国计民生、对政事的见解是封建社会取士的标准。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在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考试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第二名。该文议论的是有关赏罚的国家大计,苏轼时年20岁,与现在高考考生的年纪相仿。
第四,关注国计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为生产者和建设者。
现在的中学生几年之后便成为其中的生力军,因此他们需要较高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香港的大学在考试中做得好一些。2006年、2008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面试时出了如下的考题:1.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2.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3.对婚前同居的看法?4.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
5.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罚款?6.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国际型人才的要求是什么?7.该不该在活的动物身上做实验?8.对油价上涨你有什么看法?
这些试题“无一字不关苍生情”。我们的考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手足无措,因为这些问题他们在课内几乎见不到,在高考中也是少见的,这与我们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离现实太远有关。周恩来同志所说的“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无字句”之书就是指社会现实这本大书。
对学生个人而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而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是其成败的主要因素。高考作文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应该承担相应的历史重任,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跳出“小我”,多写“大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