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考研论坛 | 考研大纲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专业课复习 >> 文章正文  
 
 
 
08教育学大纲教育学原理部分重难点权威解析
作者:万学·海… 文章来源:万学·海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5 13:47:20

 08统考教育学大纲出台后,大家会发现教育学和07年比较起来变动还是比较大的,海文专业课教研室特给广大学子推出教育学专业课复习重点难点权威解析系列。以期给广大学子的复习备考提供最大的帮助。首先我们来看教育学原理的重点难点权威解析。

第一讲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第二讲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什么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1)教育的本质是指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特性主要包括: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③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④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⑤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4.简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2)生物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5.简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

(2)心理起源说基本观点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6.古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

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四,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现代教育有哪些共同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

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8.试分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科的设置。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改变。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9.试分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10.试分析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11.简述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1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3.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5)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1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16.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基于自己的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3)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师素质现代化

17.简述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8.什么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

19.试分析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宣布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具体体现在:

(1)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2)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3)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

(4)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站

(5)创新文化的中心。

20、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4)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5)改善教育教学管理,营造宽松自由人才成长环境。

21、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育观念特别是人才观陈旧;

(2)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划一;

(3)教学模式单一;

(4)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探究性学习;

(5)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创新的基本措施包括:

(1)观念创新,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馆、学习观、教育观。

(2)制度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

(3)内容创新,建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4)方法创新,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5)评价创新,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6)文化创新,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
    普通文章[资讯动态]法律硕士适考人群及备考指导08-13
    普通文章[资讯动态]报考法硕前必须明白两件事08-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8年公考备考:行测考试中数学运08-13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08年考研大纲解析:英语难度增加08-13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更聚焦于心理学领域 08心理学考研08-13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考研大纲正式公布 备考看清08-13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08年考研法硕统考专业课大纲8月108-09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考研公共课大纲将于8月11日08-0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在职考研持续走高 专家预测08年考08-02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08年接收外校08-02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08教育学大纲教育学原理部分重难08-15
    普通文章[政治]08考研政治大纲解析:三大方面改08-15
    普通文章[英语]专家详解08考研英语变化:阅读写08-14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阅读之宏观阅读技巧08-13
    普通文章[必备法规]07大纲变化——行政法行诉08-13
    普通文章[必备法规]07大纲变化——商法仲裁08-13
    普通文章[必备法规]07大纲变化——刑法刑诉08-13
    普通文章[必备法规]07司法考试物权法精析08-13
    普通文章[必备法规]07大纲变化——法理宪法三国08-13
    普通文章[综合复习]备战07年司法考试:考生制定的三08-13
    最近试题资料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典07-23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