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戴斌
(一) 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近年来,我国在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上取得重大的成就,而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尤为重要,故这个话题有可能在08年的国考中有所涉及,请广大考生适当关注这个话题。以下是关于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问题的一些“细节考点”,请考生留意:
(1) 听证制度
分析思路:从听证制度的概念上来看,听证制度是指通过公开、合理的程序形式将行政决定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避免行政决定给相对人带来不利或不公正的影响,从而实现行政管理公平、公正这一崇高的价值目标。
而听证制度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民主制度之一,目前其运用主要是集中在价格的调整领域。如果要考听证制度,预测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考察:
一、听证制度适用范围的扩展问题。目前听证制度的运用主要是集中在价格的调整领域,但未来来说一定会大量地运用于行政审批、国家立法等多个领域。而适用范围扩展后的具体实施问题将会是考察的重点。
二、听证的程序和代表选拔问题。尤其是代表选拔问题,目前争议还是比较多的,希望考生将笔墨重点落在如何选拔合适的、能代表各阶层利益的听证代表上。戴斌老师认为其中比较值得推荐的新观点是,是否可以考虑让人大和政协代表成为听证代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许这方面的争议会少很多。
三、听证形式的多样化问题。对于这个角度,建议考生多思考一下“网上听证”的操作可能性问题。
(2) 公示制度
分析思路:公示制度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民主制度之一,公示制度有两大作用:一是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有利于公众的监督。二是通过公示制度征询利益关系人的意见。如果考这个话题,请考生一定要结合“政务公开”这个国策来写,肯定公示制度的重要作用。
(3) 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问题。
分析思路:基层民主制度尤其是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个话题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三农问题的一个细节考点。“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重点,05年国考考察的是农民增收困难问题,而07年又再次考察了“三农问题”中的“农村土地征用”问题。所以这个话题实际上拥有“双重热点性”,所以值得我们关注。
对于农村民主制度的对策,我们需要用更多新对策、新想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有几个最新的典型对策,请考生要留意并记忆下来:一、浙江温岭各村的“民主恳谈会”,让更多村民参与重要村务决策。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协商民主”形式,成了有用的事前监督,更好地防止决策失误。二、在黑龙江哈尔滨道里区,“参与式预算”让居民直接看住政府“钱袋子”。修花园还是建车棚,不由财政局长拍板,而由居民投票说了算。三、河北青县,6325名村民代表人手一枚小圆章,行使决策与监督权,与村委会相互制约。
(4)“公民意识”的构建和完善问题。
分析思路:这个话题主要是来自于对近年来一系列“公益诉讼”事件的思考。比如湖南省常宁市一位名叫蒋石林的村主任,将市财政局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财政局超出年度财政预算购买小车的行为违法;法学硕士郝劲松一再状告铁道部,认为火车春运期间涨价缺乏法律依据;律师状告全国牙防组织,质疑其为一些牙膏作质量认证的合法性……
如果是考察这个话题,请考生将笔墨重点落在以下几个角度:一、如何鼓励这一种“公益诉讼”的行为,通过正面的范例逐步塑造“公民意识”。二、通过什么样的宣传教育的形式来塑造“公民意识”。三、政府应该成立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有关部门行政行为的监督。四、写这个话题时,要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国策融合在文章当中。
(5)发挥政协和人大等民主机构的监督作用。
分析思路:近年来,政协和人大等民主机构的监督作用在不断扩大,在许多民生问题上(如择校费的监督管理问题),政协和人大代表们都发挥重大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如果是考察这个话题,材料大致会是这样的编排:一部分材料会举出很多政协和人大代表们为人民维权成功的例子,另一部分材料可能会写到在政协和人大代表们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有可能是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可能是人们的观念意识的不足问题。可能会以“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协和人大等民主机构的监督作用”作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的对策。对此,考生可以考虑从完善政协和人大的监督制度、扩大代表的监督权力、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监督管理过程中的程序等角度展开思维。
(二) 文化领域的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从07年开始,我国申论命题的方向已向文化领域倾斜的趋势,今年的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申论话题涉及的都是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只是考察的细节点不一样而已。对于文化领域的话题,对于可能涉及的文化话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超女”“快男”等现象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洋快餐文化等话题。
分析思路:不管未来出题涉及到哪个细节考点,戴斌老师建议考生只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点就可以:
(1) 文化是一种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文化的使用主体是人民群众,对策展开要围绕人民群众展开。文化不应该是学院式的,而应该是大众式的。
(3) 文化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要因地制宜。
(4) 文化要联系人的感情,不能完全理性化地去对待文化的话题。
(5) 文化是发展的,对策中要考虑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去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
(6) 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一种氛围,对策中要考虑如何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氛围。
(7) 文化还需要一定的合理“包装”,以适应大众的口味和需求。
(三) 环境领域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环保时代”,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各国发展的首要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这已是申论热点话题。不过环保问题还没有直接在国考中考察过,只在一些省市的申论考试中有涉及过这个热点。08年的热点是房价和股价的“双高”,但估计如此大热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热点话题,考察的可能性较小。反而是另外一个事物的“价格过高”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国际和国内油价过高的问题。
分析思路:如果考环保类的话题,建议考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展开:
(1) 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经济手段与节能宣传双管齐下。
(2) 利用税收杠杆化解环保难题。
(3) 加大检查力度,并将检查和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4)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大教育力度。
(5) 建立环保问责制度。
(四) 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老百姓休戚相关的医疗话题一直是热点,在2001年的国考题中就考察了涉及药品监督管理问题的“PPA事件”。但在近几年以来,医疗问题的热点中心转向医疗改革制度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问题上。所以这个话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分析思路:如果考医疗领域的话题,建议考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展开:
(1)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建立适应群众承受能力的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医疗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同时加强卫生监管。
(5)加快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范医疗风险制度。
(6)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医疗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五) 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有许多细节性的考点,比如:农村教育问题、择校费问题(上学难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上学贵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涉及高级技工短缺问题)、民办高校办学引导和监管问题等。
分析思路:如果考教育领域的话题,不管从哪个细节考点展开,这里给大家几个总的展开角度,以方便大家以不变应万变:
(1) 教育是权利,对策中要提到国家要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保障这个权利。教育是义务,对策中要提到国家要构建相关的监督和惩罚机制来对“阻碍教育的行为”进行制约。
(2) 教育是需要利益引导的,国家需要通过利益的引导机制使教育的资源合理配置。
(3) 教育是受社会观念制约的。对策中要提到通过何种方式逐步地改变大众心目中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里主要是教育界的引导及舆论的引导。
(4) 教育的完善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对策中要提到应该通过何种方式逐步地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5) 教育涉及到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稳定,考生可以对这个角度适当展开剖析。
(六) 权益保障类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权益保障类的热点话题也有许多细节性的考点,这里主要是涉及的主体不同。比如有几类主体的权益保障就值得关注:农民工、城市职工者、消费者、高风险行业的工人。当然也包括一些现象,比如:城市人口的亚健康问题、“过劳死”等现象。
分析思路:如果考权益保障类的话题,不管从哪个细节考点展开,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1) 完善有关的权益保障法律法规。
(2) 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建立投诉举报电话、权益维护保障的网站。
(3) 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4) 完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方式来减小相关权益人的个人风险。
(5) 完善行业协会监管制度(如工会、各种行业协会等)。
(6) 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维权意识”。
(七) 经济秩序类的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背景剖析:经济秩序类的热点话题也有许多细节性的考点,这里主要是涉及近年来的假冒伪劣产品的治理和预防、五部委联合封杀“出场费”、商业行为中的“潜规则”的治理(如商业贿赂的治理)、房价(股价)过高问题、虚假违法的药品广告(齐二药事件)等话题。
分析思路:如果考经济秩序类的话题,不管从哪个细节考点展开,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1) 该事件违法了哪些经济活动的原则,应如何调整。
(2) 该事件侵犯了哪些主体的权益,如何维护这部分受损者的权益,可以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两个角度展开。
(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启动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信息沟通制度、举报投诉处理制度等。
(4) 利益受损者“维权意识”的构建,应从舆论宣传和利益引导两个方面展开。
(5) 弄清楚谁应该为这类错误的经济活动负责,应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