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罗列
1、卫生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R*$o,^"
2、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
3、 据卫生部最新统计,目前每位中国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费79元,住院则需花费2891元。与过去相比,医疗费用仍在上涨。去年此时公布的统计数据是:病人在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接受门诊或急诊服务,平均每人每次花费不到70元,住院费用约为2600元。在这两项费用中,药费分别占约60%和47%,这说明医疗费用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药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事实上,近年来药价的过快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人甚至发出“吃不起药”的抱怨。统计表明,不同医院的医疗费用也相差甚远。如在医疗技术水平高的卫生部直属医院,平均每一门诊、急诊人次医疗费用为163元,住院费用为7961元,而在普通县级医院,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9元和1508元。目前中国“以药养医”现象严重。一些医院为获得高额的药品销售回扣,向患者滥开药、开贵药或做不必要的检查,导致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腐败现象滋生。
4、1993、1998和2004年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被调查者中无任何医疗保险者1993年占27.9%、1998年占44.1%、2004年占44.8%农村无任何医疗保险者的比例高达79.1%。
5、据统计,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亿,不到农民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保障能力非常有限,每个人只有30元钱。
二、原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四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一、措施对策
具体措施:
一是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二是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在城市,要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是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运行机制。
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禁虚高定价。
五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六是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综合措施:
1、健全网底,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倾斜支持,加大基层卫生事业投入力度。
3、采取措施,降低药品及医用材料价格。
4、规范管理,改进医疗服务工作。要加强和规范医院管理,合理布局科室,简化就诊手续。
四、参考文章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很佩服这位葛副部长和《中国青年报》,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承认“中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要冒否定改革的风险,在现阶段否定改革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风险一般人是不敢担的。
如果始终不正视现实,捂着鼻子哄眼睛,任由医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病不敢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让医改走进死胡同,这才是真正地害了改革。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越是不敢承认失败,这个失败就越大越彻底。发现改革方向出现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是真正的改革家,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现在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揭开了这个盖子,坦承医改出了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价格上涨的巅峰是药品。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一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它的涨幅不但大大高于工资上扬的水平,而且大大高于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20年前在医院生一个孩子(顺产)收费只不过十几元钱,现在竟达到四五千元。开一次刀就得“出一次血”,看一个大病就得倾家荡产。这充分说明医改出了毛病。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恰似一个人正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考察医改的重点,无外乎医院和农村,这也是难处所在。设医院之目的,在荟萃名医,治病救人而已,可现而今,医院自身竟不能健康生存,难以为继,又如何担当保障、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所以,必得先为医院“输血”、“降压”,是为急务。毫无疑问,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应该是我们的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而不仅仅是其卫生部门。因为说到底,在目前条块利益分割、冲突、转型的复杂背景之下,单单一卫生部门根本无法应对此种局面。而对于农村,原本底子更薄,困难更大,需要花的心思、下的工夫就更多,非政府莫能。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来主导医疗体制改革,让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小康”!
当我们找到“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些病症时,才能对症开方,开出“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这样一些药方。有了好的药方,再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医疗“疾病”才有可能好转,老百姓才有救,普通群众才有希望看得起病,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章2
药价频降,板子是否打对了“地方”?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扭转过往“不成功的”医改、医治“以药养医”痹症,又何尝不是如此?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调整188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此次降价药品的平均降价幅度为16%,降价幅度最大的为52%。按照2006年市场销售金额匡算,预计降价金额16亿元左右。屈指算来,这已是今年第3次药品统一降价,也是国家发改委第23次发布药品降价令。可是,面对药品频频降价、“今年全年药品降价金额将超过200亿元”,人们的反应却从最初的期待和欣喜,变为淡然与平静。最讲究“精打细算”的老百姓,何以对药品降价产生“疲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降价令频频,“以药为纲”的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经销商、医院怎能对利润节节“缩水”坐视不理?纵观其惯用的“变通”手法,不是改药名、改包装以“新瓶装旧酒”;就是改剂型、改规格来规避“僵化条文”;实在没有“油水”可榨的药,干脆停产了事。由此,老百姓得到的降价实惠“大打折扣”,某些“相对便宜又管用”的药消失无踪,某些所谓的“新药”往往是“药效不涨、价格涨”,由于“新药”没有纳入报销范围,部分患者的自费支出反而还提高了!医疗负担并未减轻多少,后顾之忧依旧,老百姓怎能舒眉开颜?
值得注意的是,3月1日,在发改委发出第22次药品降价令的第二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同140多家国内大型医药企业联合“上书”,呼吁停止单纯的药品降价。尽管人们对“医药企业已经到了亏损边缘”之说无从考察,但根据我国去年注册的6500多种新药,除16种中药、3种生物制药外,其余全是仿制药和重复生产的事实,我国制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已是显而易见。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的“落马”,更暴露出药品审批与监管环节的潜在漏洞。在一些药品的出厂价格已不“离谱”的情况下,各级药品经销商与医院却“层层加价”、“回扣交易”依旧,有关部门的板子是否真的打对了“地方”?倘若药厂的合理利润真的受到挤压,又将对药品的研发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若想药到病除,必须对症下药。纵观如今医疗行业的几大“症结”,一是某些地方实行“卖光式”医改、地方财政在“甩包袱”思维下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医疗行业大步迈向“市场化”,但本应与之相配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却“滞后脱节”;三是面对物质大潮猛烈冲击,某些“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变淡,逐利与金钱思维却日渐浓厚。由此,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滋生蔓延”。在“医生也是人”、“医院不是慈善机构”等大言不惭下,某些“公立医院”甚至沦为“灰色交易”与“金钱至上”的场所。
作为发展中国家、又具有特殊的国情,中国确实需要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社保道路。随着国家财政收入正以每年两位数的幅度增长,人民政府提高公民社保水平、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已为地方政府、医疗卫生系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让众多没有医保的百姓看到了希望。诸如“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等措施理应积极推进、努力探索,尽可能为群众排解现实就医难题,为全面“新医改”提供更多实践经验。老百姓不怕“稳步推进”,就怕“纸上谈兵”。医保机制必须求变、“以药养医”必须全力破解,否则难免治标不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