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申论要求:
一. 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批.
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0分)。
分析: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我们根据第一个题目的要求进行总结。“总结主要内容”,它模拟的是行政机关中,领导安排下级去开个重要会议回来之后,领导需要了解会议基本情况,于是领导就问:“今天的会议都有些什么内容?”或“某某领导在会上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下级于是就需要对整个会议或对某个重要领导的讲话要点进行复述以让领导了解。这就是申论要求中常见的“概括主要问题”或“总结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性问题回答的步骤
第一步 总体概括全文;
第二步 反映的问题1+反映的问题2+反映的问题3+……
第三步 对内容进行升华;
例文分类评析
参考例文1: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将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做客“新华访谈”,就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等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主要内容如下:
一.公共事件不是一般事件,较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应该引起注意。
二.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主要意义在这里,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我们人员财产的损失。
三.中国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家庭意识强,二是中国人的储蓄水平高。
四.从根本上讲,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五.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各级政府固然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六.要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国家要有一定的财富能力,包括物质准备。
评析
该例文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较为欠缺,只能评为三类试卷。主要问题在于:概括能力较差,只是将文中内容原话简单摘抄,而这在申论作答中是比较忌讳的。申论考试是对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考察,而不是摘抄能力的考察。从该例文中可以看出,该生对此篇文章心中无数,没有头绪,没有很好的把握文章脉搏,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对文中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注意统观全文,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问题。
参考例文2:
丁部长与网友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其谈话要点主要如下:
一、目前,我国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期,尤其是社会根源所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在增多。
二、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在于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而应急预案本身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三、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起主导作用,建立常态性预警机制,提高官员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和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主要应该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参与。
四、商业保险等经济手段应间接介入应急预案,对未知的公共事件还应由政府作出反映。
五、突发公共事件是由突发的自然事件或者是社会根源是突发事件导致的。对社会根源所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应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由政府来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避免过多地用法律途径解决。
六、我国民众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但需要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来帮助民众建立正确合理的危机意识。
七、各种利益集团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要以大局为重,要综合协调,不能激化矛盾。
八、要尝试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老百姓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评析:
该例文总体上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文中的主要内容能够基本把握,属于中等档次的试卷。但有如下缺点:内容过于泛化,详略、主次处理不太得当。没有突出主要问题,而且层次不太分明。如果考生有足够时间,可以对答案进行进一步整理,对丁部长谈话的内容要突出主要问题,要有详有略,不要归纳出过多的条目,以免给人以计流水账的感觉。但与例1相比,有较大提高。
参考例文3:
丁部长的谈话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其围绕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展开讨论,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除了自然灾害和疾病以外,还存在于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如失业、社会保险和福利问题等等;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等。
第二,对于由自然灾害和疾病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要有很强的动员机制,要能及时调动社会各部门应对,有妥善的应对预案;要有足够的物质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要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三,对于由社会根源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处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要能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建立起协调机制,完善政府职能。
第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其次加强科研水平,提高应对能力;完善公共福利,协调阶层利益;提高民众的防御意识。
评析
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答卷。考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比较到位,对信息的捕获基本准确,能把握住宏观的东西。该答案将主要内容列为四点,我们读后感觉内容清晰,层次分明,且语言简洁,规范。答案首先将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做了概括;其次,对于两类不同原因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分别加以分析,指出了政府应如何应对。最后一条类似于总结,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做了一个全面的简要概括。
从该答卷来看,只要我们掌握了获取信息的能力,无论材料多么复杂分散,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是能够交出一篇满意的答卷的。
二.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400字的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30分)
分析:第二题的核心要求是“找出与材料内容不符的说法”,它模拟的是在行政机关中,下级回答了领导的问题后,领导继续对该问题进行追问,以便对整体情况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把握。一般在这个时候,领导常问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顺承式,即就问题提出对策。常见的申论要求第二题就是这样,这是领导对问题的纵深思考。二是补充式,即就前面的问题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追问,以对情况进行补充了解,这是领导对问题的横向思考。该试题总的申论要求就是这样。三是论辩式。领导要求下级就某一对策性做法进行论辩,说明其合理或不合理之处。这是领导对问题的辩证思考,这种思考是比较深入的,也是对考察下级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的一种方法。
例文分类评析
参考例文1:
甲、丙的观点与丁部长不一致。
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不能完全消除,例如:海啸、地震、大雪等自然因素,人类是不能左右的,而执政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人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不能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故甲的观点与丁部长不一致。
能否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制度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关键是看一个国家是否有良好的应急机制,是否有良好的动员体制,与国家强大与否也没联系。故丙的观点也不正确。
评析
此份答卷较为欠佳,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没有完全选出要选的答案,我们经过综合分析得知,除了甲、丙的观点与丁部长不一致外,己的观点也与丁部长不一致,故正确答案是:甲、丙和己。其次,对分析过于简单,由此可以看出,该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有很大欠缺。
2006年的这道题目在设计上确实有一定难度,且错选要扣分,所以导致部分考生答题时趋向保守,少答总比错答强,致使这道题得分普遍不高。
参考例文2
网友甲认为,人们“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这与丁部长的观点不一致。自然因素不能消除。故甲错误。
网友丙认为,能否安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丁部长谈到此问题时说,是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而与社会制度无关。故丙错误。
网友己认为,成功应对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够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丁部长认为,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才是最重要的。故错误。
评析
此份答案为中等档次的试卷答案。对于和丁部长观点不一致的选项,该考生能够正确并完全的选择出来,能保证得到中等分数,但要拿到优秀分数,此答案尚欠妥当。主要问题是,分析不够深入,过于简单。而此题要求400字的篇幅,绝不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的,考生最好要用自己的分析,故此份试卷只能列为中等档次的试卷。
参考例文3
网友甲、丙、已的观点与丁部长不一致。
网友甲认为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可以消除,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而自然灾害是人力所无法消除的,我们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能通过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危机处理机制,使损失将到最低点。故甲的观点与丁部长有悖。
网友丙把能否安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归结为社会制度是否优越。这与丁部长不一致。丁部长谈到美国的飓风很大,但令人惊讶的不是飓风的破坏力,而是美国政府在长时间内不采取任何行动,而同样级别的飓风,在古巴,每次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使大家迅速疏散。有此可见,能否安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制度并无关。
网友己认为政府应成立的专门机构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否则后果及其严重。丁部长的谈话中提到,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不知道的。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评析
此份答卷答案正确,且有一定分析语言,是一份不错的试卷。对每一个观点,考生都对不一致的地方给出了合理的理由,反映出该考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总体来说,此题有难度,据称在2006年的申论的考试中,此题是考生的主要失分点。
三. 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之间。(40)
分析:第三题的核心要求是“自命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000-1200字。”它模拟的是行政机关中,下级在回答领导的追问后,领导交待下级:“请你回去写个报告,以机关的名义把它呈报给上级。” “上级要求我在电视(事发现场)上作一个讲话,请你帮我拟一个稿子。”“这个方案可不可行,你回去论证一下,写来我看看。”在这种场景中,领导其实极少详细地向下级交待如何写作的。但当下级领会领导意图后,紧密结合机关实际,深切联系具体实际,为领导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该题就是要求自己写出自己的看法。首先一定要读懂材料,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以往所积累的经验去写,不能乱说一气。
例文分类评析
参考例文1
论突发公共事件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地震,山体滑坡、水灾、台风等重人自然灾害;海难、空难、火灾、爆炸、人规模断电等重人事故;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恐怖主义袭击、暴力冲突、社会骚乱等难以预料的重人突发事件,不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年来一直平均保持在8%的速度,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较多的国家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体制转轨、利益分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等因素的变化,使突发事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复合化,突发事件的形式规模、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有所扩大,如何有效地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理能力
当今时代,随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风险社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不断撞击着人们的神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对于作为公共管理核心主体的各级政府来说,必然提出了强化其执行力建设,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在当今风险社会,能否有效应对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衡量一个政府执行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政府有没有能力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标尺。
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避免突发性公共事件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破坏。
要形成强有力的动员体系,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救灾的良好局面。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都在基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基层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控制事态、抢险救援、战胜灾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慌不乱、镇静有序,按预案自救、互救,就可大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其次,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结合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调查,将应急能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纳入“十一五’,规划通盘考虑,要健全公共交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局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总之,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要战胜自然,避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都过上有社会保障的生活,不在受到公共事件的危害,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评析
该试卷答案的标题是:论突发公共事件。单从标题上说,有些大而空。凡是大而空的题目,一般来说不利于我们写作,稍微具体的题目或稍微有针对性的题目才是我们应该考虑命名的题目。大而空的题目容易使我们写作起来四处游荡,泛泛而谈,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一会谈论这个话题,一会又谈论那个话题,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其次,就这篇答案的内容来说,就显得头重脚轻,几乎有一半的篇幅在对目前的社会形势进行评论,至于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却三言两语就说完了,与题目要求偏离的太远。并且通篇语言累赘,逻辑性不强。此例卷为三类试卷,分数较低。
做申论试卷,一定要认真审题,读清题目,围绕题目要求作答,不要盲目下笔,更不要随意发挥,妄加评论。
参考例文2
提高应对能力 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也进人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和“社会高风险期”。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置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政府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二.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
三.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对于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要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惩就有奖,如果应急管理工作做得好,就应受到褒奖。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沟通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是政府负责任的重要表现。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积极主动,准确把握,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布。诸如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发布形式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保证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始终有权威、准确、正面的舆论引导公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考验。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
评析
这份试卷紧紧围绕政府应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个主题,逻辑明确,语言流畅。开篇首先进行总述,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然后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界定,引出话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则接着阐述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应急管理体制方面、运行机制方面、法制建设方面和信息沟通、社会动员方面。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完成全篇论述。
该份试卷反映出该考生较好的写作能力,结构安排合理,表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流畅,是一篇较优秀的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