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整理:孙景民博士助手 吕敏之 肖松柏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加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其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养活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一O.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零点八个百分点。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陕西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到2003年底,陕西贫困地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6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较2000年增长17.9%。2001~2003年,陕西省共解决10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6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脱贫。
4.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中国农民在与市场的强势主体进行竞争时,其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常遭到干预,有些乡镇政府常常打着农业结构高速的旗号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在种田无利乃至亏本时,农民没有休耕的自主权,有些乡镇政府对那些自愿休耕的农民强行收取“撂荒费”。其实,即便农民拥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因为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5.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当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乡镇体制改革的试验,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
6.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主要地方病。
7.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增加社会扶贫的资源。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世界银行与中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和研究项目。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8.由于爱惜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不堪重负和欺压的农民只能选择越级上访;而农民越级上访一旦成功,县乡村三级具体责任人就可能遭受丢掉“乌纱帽”等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打击报复上访的农民代表就显得尤为突出。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这样一来,保障在 “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法院就对最需要司法救济的受害农民关紧了大门,由此造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上访现象。
9.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总是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战之后即便是法律做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前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即便最高法院做了这种裁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五十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问题。
10.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广大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价值也带回家乡,给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劳务经济”这个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它外出人口是180万,其中农民工是147万,最近一两年来,每年所创造的,据不完全统计,带回家乡的大体上是64个亿。信阳市的市级财政收入才11个亿,农民工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它的6倍。四川是全国劳力输出最多的省份,每年有800多实现异地就业,通过邮局寄回家乡的资金每个约200亿元。
11.信阳市的务工者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沪,在这三大经济圈,信阳的农民工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河南信阳外出农民工解决了147的就业,这减缓了政府多么大的压力!如果按每一个岗位每年5万元钱来计算,政府安排这么的新世纪、新阶段,农民工应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规则,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
12.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总是是中国的大问题。过去毛泽东讲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总是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他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他还认为,农民工的作用,非常了不起。首先作为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带给父母,带给兄弟姐妹,使农民开拓了眼界,知道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弱势。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引进了一些基本技术,把更多的兄弟姐妹带到了城市。
13.2003年审计署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缘于新疆的一次扶贫资金调查。2002年10月,新疆自治区监察厅、扶贫办、计委、财政厅、审计厅、农行自治区分行联合组成扶贫资金检查组,对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地区的8县1市1998年至2001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1998年至2000年三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山东省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招待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帐目不清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8县1市中,2001年前被挤占挪用扶贫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目前能收回的仅有30%。
三、申论要求
(一)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总是。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总是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总是。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虑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二)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三)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试题趋势分析
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所给定的材料是与农民和农村问题相关的。“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也因此成为社会热点,2005年的申论正是对这一社会热点的映射。从材料的内容上分析,2005年的申论考试材料较为全面,既反映了近年来农村和农民所面临的问题,也论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还包括了社会各界对农村农民问题的看法等等。从命题的变化趋势上分析,首先从材料的字数变化入手,2005年的申论试题材料约4000字,单从字数上看,是较04 和03 两年试题的材料字数有所下降的,而且材料仅涉及了少量的数字,这都是2005年申论试题较前两年试题相对简单的地方。其次,从问答题的变化来分析,2005年的申论试题题型较前两年变化较大,题目要求不仅仅是写出一定字数的小论文,而且加入了一道新题型,就是第一题关于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本试题列出了五项措施,要求选出不正确的措施并详述原因。这种题型实际是对对策可行性的考察。最后我们从材料的热点趋势变化来分析,2005年的申论试题反映了社会上民众较为关注的问题,基本和以往试题趋势相承。
作答分析
1. 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总是。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总是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本道题列出了解决给定材料中所提到的扶贫资金被挤占和挪用问题的五项对策,要求选择出A-E 五项中不正确的选项并分别说明原因。考生刚看到这样的题型会有陌生感,因为这种对策可行性的试题还是首次出现,属于探索类题型,但是只要考生放松并充分理解题意,就不难发现这种新题型也是万变不离其宗,首先理解题意:
(1) 字数限定:20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失分。
(2) 解题对象:找出命题说给的不正确的对策选项,并分别加以说明。
(3) 范围限定:对策是针对材料所提到的扶贫资金被挤占和挪用问题的,不能跳出材料所给问题圈定的内容,不能思维跳跃随意发挥。
其次,对命题所给的五个选项依次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选项进行筛选和排除,对策指向的目标是否具有针对性,也就是指备选的对策必须是依据题干中给出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防止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对策使用的方法能否解决该问题,意思是说备选答案是否有漏洞、有问题,是否具有时效性,不能模糊不清脱离实际,防止提出的对策忽略主观和客观条件对问题的限制和制约,致使方案失去可行性;解决该问题的职能机构是否正确,也就是要判断该机构是否具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职责和权力;提出的对策是否合情、合理和合法,这就要求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则,此对策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各个小段的大意,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概括各个小段大意的方法: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实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②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③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各个小段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以下是材料中13个小段的大意:
(1) 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中国的扶贫工作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3) 2001-2003年陕西省的扶贫工作效果显著。
(4) 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平等地位和自主权。
(5) 农民的全面发展需要乡镇体制的重构。
(6) 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
(7) 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8) 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
(9) 解决中国农民权力问题是任重而道远的。
(10) 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双重的。
(11) 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不但推动了务工地的经济发展,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缓解了政府的就业压力。
(12) 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一方面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另一方面,有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源于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13) 审计署进行扶贫资金审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挪用扶贫资金,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当然还有随意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步:再次阅读申论要求,理清思路,掌握题干的内容。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字数限定:20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失分。
② 解题对象:题干要求的是选出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
③ 范围限定:对策是针对材料所提到的扶贫资金被挤占和挪用问题的,不能跳出材料所给问题圈定的内容,不能思维跳跃随意发挥。
④ 陈述原因的表达方式: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数字或例子。
第三步:依次分析备选对策选项。
A 选项认为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问题的对策是“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尽管县乡两级的财政困难与挤占挪用资金有一定的关系,但加大财政投入未必会减少挤占挪用的现象,比如一些的确用扶贫资金去投资楼堂馆所等的问题。也就是说,“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不是扶贫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的原因。属于“所答非所问”类的错误。
B 选项提出的对策是“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此政策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提出的,可以说是具有针对性的,而且B选项还指出要开展的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督,也就是要对整个项目实施非常全面细致的监督,合情、合理、合法也具有可行性,因而是正确的选项。
C选项提出的对策是“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该对策主要是针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到位而提出的,而且C选项阐释了本项对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即“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从对策的出发点和具体的实施办法都可以看出此对策是具有针对性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以法律为强制手段是进行监督的最有力和有效的手段。所以该选项是正确的。
D选项提出的对策是“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从该政策的针对性来分析,其针对的仍然是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因而也是具有针对性的,但是后半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就出现错误了,错误的原因在于职能部门的职权不清,纪检部门没有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力,此项权力应该属于审计部门,即纪委是纪律检查和监督部门,它不能越位去包办代替政府部门的职责。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E选项提出的对策是“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该项对策所针对的原因正是后半句“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其实归根结底,此项原因仍然可以归结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因而此项对策是具有监督性的,因此E选项是正确的。
第四步:根据分析结果写出所选出的选项并阐述原因。(注意简洁,句句都要说到采分点上)
【答卷】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问题不正确的选项是A和D项。
A选项提出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来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和挪用问题,其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是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增加财政投入而没有对其进行完善的监督,问题很难得以解决。
D选项认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职能部门的权力归属没有划分清楚,纪委是纪律检查和监督部门,它不能越位去包办代替政府部门的职责。
2. 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宇。(25分)
本道题要求考生提出农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是简要概述,因为本题给出的字数限制是200字,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方针政策,尽量使方针政策面面俱到,答到采分点上。不能将材料中给出的很多具体措施都写到答案中,而是将其提炼加工,成为总结性的概述,只有简洁的概述,才会为更多的基本政策和方针提供空间,毕竟有200字的限制。
理解题意:
①字数限定:不超过20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在原则上都要扣分。
②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③ 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针政策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方针政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第二步: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第三步: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的政策和方针。
参考例文1:
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摆脱贫困。
(2)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
(3)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
(4)保护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5)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
(6)加强扶贫资金的专项使用的管理,防止其被挤占挪用。
(7)搞好劳务输出,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8)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评析:
这份答卷在认真分析给定材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所概述的方针政策覆盖了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的思考。字数适当,语言简洁且表达清楚,是一份令人比较满意的试卷。失分不会太多。
参考例文2:
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
(1 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2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平等地位和自主权,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特征。
(3)完成乡镇体制的重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全面发展。
(4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
(5 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6)加强农民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给与农民有效的司法救济。
评析:
这份答卷有待改善的地方很多,首先是所提到的方针政策缺乏全面性,采分点较少;其次是所述政策不够简洁,有的政策是在重复表述;最后,考生的思路没有拓展,没有点到给定材料的以外的可执行的政策,因此,这份答卷失分会很多。
3(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 (20分)
看到这道题目,首先要理解题意,考生依然要根据在前两道题目已经讨论过的技巧答题,但是这道题目明显提到两种思路,也就是在提醒考生给定材料中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意见可以分为两层,也就是所谓的两种思路了,根据申论题干的要求所得到的启发,再结合每个小段的大意,我们对材料做以下分层,这样就可以明显概括出两种解决思路了。
第一层(1)主要讲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层(10、11、12)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
第三层(2-9、13)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作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为给定材料划分层次之后,题干所要求的两种思路就很明了了。
【答卷】给定资料中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是:一是通过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解决贫困问题,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在城市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拿到题目,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
① 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② 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③ 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步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老师迅速获知文章的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通过阅读题干要求,考生不难发现这道与上一道题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在论述过程中理论要与事实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正文一般采用三段式,第一段要明确提出观点,第二段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论述,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做到首尾呼应。
参考例文1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为解决农民问题,缩减城乡差距,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办法。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必须改变。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农民背着“农业户口’’的身份,怎么参加市场竞争。这种落后的过时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见,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发展生产,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地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地劳务输出,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城乡两种对立的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进程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尽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为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善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克扣工钱,甚至被拖欠工资等非法行为侵犯的问题;提高进程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方法;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组织。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将促进城乡经济的高增长。
解决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一个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个思路是鼓励农民自发的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充分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搭建了农民走向富裕的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