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自主招生征文大赛获奖文章摘录及名师点评 |
作者:SINA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1 11:27:00 |
|
没有深度广度和积淀 很难出线
特级教师点评“博雅杯”获奖文章摘录
林颖颖
“道”与“文”--从《文心雕龙》谈起
作者:江睿杰,毕业于复兴高级中学,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刘勰过人之处在于他穷道究理,但是不以“道”废文。“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其中蕴藏了一种态度,即并不要求作者完全按照圣人之道去创作,而是要自己去追溯探寻“道”的本意。
追溯“道”的本意,是文学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与时高下”,人的禀赋各异,看问题受时间空间各种因素影响,虽然都是追求道的本意,然而结果却极难有完全相同的。由于对道的追溯结果不同,则“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自然在文学作品上会有迥异的表现。所以,无法片面去追求用完美的“道”来评价和指导文学创作,那样势必会造成没有一样能够使用的标准的荒谬局面。文学的价值存在于追溯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在文字中。过分强调道的重要性如“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者,礼教治政云尔”等,就忽略了文学本质的特殊属性,而将之简单等同于宣传工具。而缺乏了文字这个媒介,文学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形式。刘勰说“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形式和内容并重,怎么用文字来尽可能贴切表达“志”才是文学创作应当关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并非以儒家教化作为他认为的根本之“道”。之所以“论文必征于圣”,是因为刘勰认为孔子思想与“道”的本意相通,因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并没有粗率的就将儒家之道定为评价文章的唯一或最高标准。下面《宗经篇》提出了“圣文之殊质……往者虽旧,余味日新”的观点。实际上是确认了形式对于内容表达效果的重要影响。
故此到了《辩骚篇》刘勰的风骨见识显露。“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的论断极其分明的把标准的“道”和文学评价区分开来。他指出屈原的作品虽然“异乎经典”,但是实际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这乃是刘勰宗经而不泥经,将文论扎根于文学本质的体现。这种以道为本,文道并重的观点不止在当时振聋发聩,在近日仍然有这极其深远的影响。刘勰确实担当的起他自己褒美屈原的话“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简评:本文意在阐述文学创作当以“文道并重”,反对以“道”废“文”。作者能知其本意,发微穷理,言中肯綮,颇有己见。尤其是对《宗经篇》、《辩骚篇》的阐述,言简意赅,颇得要领,且言语高雅,为评阅老师青睐是自然的事。文章注意了“道”、“志”、“文”三者的关系,阐述也有一定的深度,但论述“文”的重要性似乎不足,引了较多《文心雕龙》的原文,不如联系当前文学创作现状、列举具体事例分析,这样会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发人深思。
(点评者:语文特级教师金志浩、黄玉峰)
[1] [2] 下一页
|
|
|
上一个文章: 自主招生测试难度更胜高考 专家透露应考秘诀 下一个文章: 09高考备考从细节做起 奠定成功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