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高考作文30年
30年前的高考,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因此而改变了命运;30年后的高考,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30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拟定与时代发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又具有怎样的自身特点?作者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中的作文试题为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至1979年时代色彩鲜明
1977年是我国第一次分省自主命题。从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山西卷“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上海卷“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广东卷“大治之年气象新”以及河南卷“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等试题来看,作文题目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既有振兴中华的热切愿望,又有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礼赞等。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各地考生中30岁左右的“老三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回忆类、记叙体的题目比较多且有雷同,这样一些题目似乎能够拨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识青年的心弦。
1978年高考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提供的是一篇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从内容来看,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上下对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热切愿望,具有鲜明的政治时代色彩。从1978年和1979年的命题的形式要求来看,命题者似乎顾及到当时在校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而1979年的“改写‘陈依玲的故事’”,命题人旨在摆脱“文革”前的作文命题追求政治性倾向的影响,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89年联系社会实际
从1980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的视角和方向发生了变化,逐渐将目光投向了语文教学本身,投向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并且引发了关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讨论,对当时的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习惯”,是继1977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以命题作文为主,到1982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命题作文之后的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命题,并且第一次提出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大大地拓展了文体范围,使考生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从总体来看,第二阶段的高考作文试题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摆脱了“文革”前乃至第一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的泛政治化的倾向:由关注政治热点,向关注社会热点转化;由命题的低层次化要求,向高层次化要求转化;由命题的直白性,向命题的含蓄性转化;由偏重于考查记叙文,向考查议论文转化;由考查单一文体,向考查多种文体转化。
第三阶段:1990年至1998年关注社会热点
应该看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因此,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1990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因玫瑰花的下面有刺,而引发关于玫瑰花是好是坏的争论”的材料,是从思想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大家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要看主流。1991年和1992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触及到“近墨者未必黑”和“中国人的公德心”等问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似乎不无关系。
1993年关于“老树皮、新树皮”的高考作文试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折射。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
1995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就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这一材料发表议论。应该说,寓言诗《鸟的评说》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由于种种矛盾而造成的不和谐状态。
1996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极具现实意义和讽刺意味,在全国统一高考作文试题中直面社会的阴暗面,命题人的胆识和气魄是值得钦佩的。
1997年高考大作文试题,是从正面倡导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的大作文试题则是关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问题。
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除了关注社会热点之外,在命题形式的探索中,既有大作文又有小作文,既有材料作文又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中从给出文字材料到给出漫画材料,命题作文中从选择性作文到确定性作文,总之,体现出作文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
第四阶段:1999年至2005年贴近学生实际
从1999年起,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1998年高考作文题“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命题立意,在关注学生实际等方面已初露端倪的话,那么,1999年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向话题作文过渡。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观察2000年至200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正以开放的话题作文为主,并由单一性话题向关系性话题过渡。在命题立意上,由过去关注政治热点和社会热点,发展到关注人本身。
第五阶段:2006年至2007年考查思维能力
从2006年开始,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试题一改以往高考作文全国卷连续多年的“话题作文”形式,采用了“材料作文”。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材料作文,提供了一则“乌鸦学习老鹰的俯冲姿势而不得”的寓言故事,全国卷Ⅱ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关于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况调查”一文。2007年的全国卷Ⅰ是看图作文,全国卷Ⅱ是根据两则对比性的文字材料作文,这两个作文试题从命题立意来看,都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相关。
从2006年、2007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来看,高考作文试题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贴近学生实际,如“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二是考查思维能力,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简单的材料证明式和简单的正反对比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材料作文的要求;三是在形式上推陈出新。新的材料作文形式既可根据整体意思立意,也可根据局部意思立意,既可自定立意和文题,也可以自定文体。2006年全国卷Ⅱ的高考作文试题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地遏制了猜题、押题之风,是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
3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中,每一道试题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都会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与思考。3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和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