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讨诗歌鉴赏备考策略,我们首先要从加强文化积累入手,着重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积累诗歌文体知识
与鉴赏有关的文体知识,一般包括诗词的源流、诗词的格律以及诗词的特点。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尤其是唐宋时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在对诗歌源流的认识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是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应充分把握诗词特点。诗歌的主要特点包括:
- 高度的概括性 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 生动的形象性 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 强烈的抒情性 “诗言志”,抒情是诗歌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等等,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时,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学会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可以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论世”就是了解诗人的时代风貌,这样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李白诗中常常流露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诗风多以浪漫飘逸为特色;而杜甫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苏轼开创豪放词派,风格多豪放达观。
就时代风貌而言,例如,三国鼎立战乱频繁,才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宋国运兴衰迥异,盛唐边塞诗,一往无前、豪迈奔放是其主调,而宋代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并不意味着这位诗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感人至深,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
积累典型的意象
诗歌意象虽从表面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感情而存在的。在诗歌意象家族中,有些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历朝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固定。因此在解读诗歌时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意象。
积累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典故的运用,是使语言凝练,含义深远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我们想到廉颇的遭遇,联系作者的处境,便可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沉感慨。可是如果遇到典故这个“拦路虎”而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
上外附中 张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