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心 加强阅读 读写结合
——200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带给我们的启示
潘峰(上海市崇明中学)
200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给师生们的印象是“很有创意”,现在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试卷有哪些亮点?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点?面对明年的高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学习策略?
三大亮点彰显海派特色
今年语文上海卷以能力立意为考查目标,注重对考生解题所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从能力的角度区分考生的不同水平,彰显了以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人文气息、开放的思想理念为特征的海派特色。
1、作文题“他们”激活考生思维
命题作文“他们”,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今年上海卷作文题在命题之前加了一段导语:“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这种限制性命题作文形式既增加了一定的限制性,又保持了命题的开放度。就题材而言,“他们”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群体,也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一类群;可以是年龄、性别、种族、信仰不同的“他们”,也可以是兴趣各异的“他们”;可以是特定社会阶层的“他们”,也可以是不同经历遭遇中的“他们”。就文体而言,这个题目也是除诗歌以外的所有体裁,考生可以自由驰骋。就立意而言,题目中“们”的群体性,“他们”与“我们”的关系性,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们,如何让他们了解我们,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2、现代文阅读兼顾时文美文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在继续保持以往上海卷选用新鲜时文命题思路的同时,尤为强调对文学经典的分析理解。
现代文阅读语段一选用了2007年12月27日《文汇报》“文汇时评”栏目中孙逊的《城市新地标的文化底色》。这篇文章以“世博会中国馆”为话题,探讨的是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的关系问题。这不仅关乎上海2010年世博会,又切合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开放大气的特色。选文行文流畅、结构清晰、语言晓畅、可读性强,不仅降低了考试起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也使学生在阅读答题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选用上海大报中的新鲜时文作为阅读素材,无形中引领学生关注时文,自觉陶冶自己的文学情操和艺术素养。
语段二选用的是前辈诗人牛汉的散文佳作《灯笼红》,这篇写人为主的散文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内涵并蓄,整篇文章娓娓道来,质朴洗练,很有文学味,可引导考生阅读和关注经典文学作品。
从考查目标来看,今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12个问题,涉及《考试说明》规定的认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现代文阅读继续摈弃对文本零碎地解读,强调整体阅读和总体感悟,较好体现了考纲精神和“新课标”要求。
3、古诗文阅读稳中有变
古诗选用了王安石的《壬辰寒食》,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并不著名的作品,回避了猜题的可能,增强了考查信度。古文选择了唐朝李翱的《李烈妇传》和晚明谭元春的《<秋寻草>自序》,史传文和小品文各一则。前者文字浅近,叙事紧凑,形象鲜明,可读性较强;后者文字清丽,句式多变,抒情议论,跌宕起伏,有尺幅千里之致。两篇文言文均不失阅读趣味。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同时也比较浅显,切合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考查目标来看,继续注重对文段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注重对能力立意的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内容整体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文章思路的梳理及鉴赏评价能力,均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文名句默写,7句8空任选6空,分值增加1分,古诗文阅读由42分增加到43分,稳定中有变化,成为本套试卷的第三个亮点。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