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
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 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③ 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试题评析
据新浪网统计,在“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两项调查中,此题稳居榜首;在腾讯、搜狐等网站的调查中,80%以上的考生发出了“难如上青天”的感叹。笔者认为,此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我们能否化深为浅、化难为易。
与往年考题比,2008年的湖南作文题有两大变化。一是题型转变。命题突破2006年“谈意气”与2007年“诗意地生活”的命题作文格局,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二是提示增多。今年的考题由原来的“命题直接引出要求”,变成了“具体的解析指导后提出要求”,尤其是其“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的提示,大大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要想在考场上展示自我才情,得把握以下几点:
1.审题:把握三大命题要求。从立意的角度看,考生应从两句诗入手,整体把握其意境与哲理,单独从其中一句展开联想或进行阐发,都是偏离题意的。如谈“远与近”时,只谈“遥看”的积极效果,或者只谈在特定情况下“近观”对于审美与认知的意义,均是不妥的。从选择材料的角度看,考生决不能忽视提示语中关于“联系现实生活”的要求,那种一味在“故纸堆”里孤芳自赏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如写作“团队与个人”时,就可以选择“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一号”卫星探月等材料。从文体的确定来看,“议论文或记叙文”,是不可更改的要求,切不可自作主张地“创新”。
2.立意:准确领悟诗句哲理。韩愈曾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此诗看似平淡,实则神奇。命题者为了帮助考生审题,在材料中提示了三种立意角度: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当然,正如提示所言,诗句隐含的哲理往往是丰厚的。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他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远和近”“美在距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诗句蕴涵的这些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立意角度更为广泛。
3.选材:古今事例彰显才情。思辨类作文,往往需要以“文化”为基础。如写作“整体与局部”这一角度,我们便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写作“物以稀为贵”这一角度,便会想起“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等诗句;写作“美在距离”这一角度,便会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如讲“团队与个人”,就可从诗句里得到“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的启示。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均是很好的论据;又如在湖南抗击雪灾的战斗中,如果没有全省、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怎能那么迅速地融化坚硬的冰雪?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材料,文章自会胜人一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题)
湖南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与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也是从一联古诗出发,“借题发挥”,提供几种阐释,让考生循着命题人提供的路径立意作文;也是用一个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可以有自己对诗句的独特理解。不同的主要是,湖南卷选择的诗句在意义上是偏重于后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命题人对诗句的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这句诗的理性意义。从阅卷情况来看,尽管材料反复提到“意境与哲理”,试图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要求相协调,尽量照顾考生在文体写作方面的不平衡性,但由于材料的限制,“意境”的幽径殊难寻觅,大部分考生只能选择“哲理”一条路。透过这两道类似的高考作文题的写作情况,我们认为,训练考生的左半脑,训练他们对于未知、未验的事物或观念的探究思考能力,是一项应该引起重视的工作,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罗小军)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