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考研论坛 | 考研大纲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文章正文  
 
 
 
考研政治新大纲要点归纳之马哲第4-5章
作者:文都教育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7 20:53:43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新大纲要点

  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1.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

  2.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做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两种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世界的可知性。

  二、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1.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不是指全部的客观实在,而是指进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又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1.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本观点: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知之明也,因知进行的思想;注重实效,以行论知的思想;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的思想。

  2.在知行观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是围绕知与行谁先谁后和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的。很多哲学家只注重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因而都带有形而上学性。知行观不能与认识和实践等同,但有相近之处,特别要把握一些提法。

  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4.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另一种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的经验论。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的第一次;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过程。

  6.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是主导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六、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八、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真理所体现的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3.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

  4.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5.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它们都否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又是具体的,其具体性表现在:第一,真理不是抽象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个过程。

  九、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惟一标准。

  十、价值

  1.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4.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真理与价值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两大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十一、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3.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它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十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二者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的。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抽象与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是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等。

  3.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的一般指导方法,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新大纲解析

  本章在“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增加:“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这一知识点,切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势,要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新大纲要点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3.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

  4.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环境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5.实践活动是形成社会的基础。历史唯物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就是着眼于实践并以实践为基础来进行的。

  6.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三、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1.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2.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四、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1.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特性。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在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五、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是客观的,其性质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总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3.生产关系是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从静态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从动态说,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六、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1.在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阶级。

  2.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3.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4.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首先是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根源是经济。阶级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七、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1.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

  2.社会的政治结构是集中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为经济结构服务。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八、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2.国家表面上是全社会的代表,是独立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力量,而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国家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种基本职能。

  九、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1.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是具有确定规范的意识形态的联结方式。

  2.与经济基础、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依据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不同的形式。

  十、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2.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具有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创新等作用。

  十一、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首先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又给予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以影响和反作用。

  2.文化具有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传承知识、教化人以及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等功能。努力创造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十二、文明与文明形态

  1.文明是标志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实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提醒:报考法硕不可忽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万名考生在青岛考公务员 3日起打12-05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12月3日下12-05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权威解答助你备考公务员 6名专家12-05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江西公考部分职位可加分 1月7日办12-05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招考规范专业资格条件 网上12-05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人事部:招录机关需按规定时间完12-02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题将每12-02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人事部:有基层工作经历公务员录12-02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人事部:公务员招考面试不存在暗12-02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截至11月27日江西公考网报报名者12-02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点:考研英语完形填空剖析12-07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点:考研英语新题型浅析12-07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点:考研写作大作文举例速12-07
    普通文章[英语]08考研英语知识点答疑之历年阅读12-07
    普通文章[英语]08考研英语知识点答疑之阅读理解12-07
    普通文章[政治]08年考研毛泽东思想概论各章核心12-07
    普通文章[政治]08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62个核心12-07
    普通文章[政治]08年考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12-07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疑12-07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新大纲要点归纳之马哲第12-07
    最近试题资料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题及11-23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题及11-23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题及11-22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题及11-22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2007年金路公务员考试面试训练专11-22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之面试训练11-22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之图形推理热11-22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