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理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已经阐明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那末,物质世界能否为我们认识?认识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认识的过程和规律是怎样的?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这就是认识论要回答的问题。
“认识论”的中心线索就是认识的本质、过程、真理性和思维方法。在逻辑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与这部分的四节相对应。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指导实践。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机制是对信息的选择和重构过程。
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过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与上升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阐述了“真理和价值”。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和客观性的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与辩证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它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多选题)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2.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能动的反映论和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二)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一般考多选题)
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1.认识包含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受反映制约。
(三)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 可能考材料分析题)
1.能动反映过程中的信息变换
(1)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能量过程紧密联系的普遍现象。
(2)主体认识客体就是获取客体信息,并经过信息变换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异质同构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转化过程:①实物信息 ②客体特征信息 ③编码信息 ④观念信息。
2.能动反映过程中的选择机制
(1)选择是反映者在接收对像信息时①根据自身的需要,②由于客观条件,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
(2)选择表现为主体①感觉器官的选择;②思维对知觉、表象中信息的选择。
(3)认识的选择机制和反映特性并不矛盾,本身就是能动反映的表现。
3.重构是实现能动反映的内在机制
(1)重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过程。重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
(2)重构同反映并不矛盾,而是实现能动反映的重要环节,它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4.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结构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
(1)由于主体的思维结构、认知定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认识的主体应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
(2)解放思想,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换脑筋”,在哲学上就是指更新思维结构,这样才能使认识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般考多选题)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为了改造世界,必须认识规律,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可能考材料分析题)
1、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条件一是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第一次飞跃是否可靠,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一飞跃既指导了实践,又检验了认识。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非理性因素包括:①情感、意志,它们不属于认识能力,而是一种精神力量。②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这类因素虽属于认识能力,但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的特点。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动力作用。(2)诱导作用。(3)激发作用。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的永无止境,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三、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真理的涵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谬误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可能考材料分析题)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涵义
(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包含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辩证转化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三)真理的具体性 【重点考点】(一般考多选题,间或考材料分析题)
1.真理具体性的含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3)真理是个过程。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关于同一范围内的同一对像的判断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2)在确定的范围之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真理向谬误转化:
①真理超出范围。②真理超越还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③把全面的真理内容彼此割裂。
谬误向真理转化:
①超出一定范围后回归。②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③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同客观的符合度。(2)实践的特点是指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
2.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五)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一般考多选题)
1.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2.价值的二重性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价值的主体性:客体是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六)价值评价及其尺度【重点考点 难点 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
2.价值尺度
科学的价值尺度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合理的主体需要。价值尺度的确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的社会结构的区分为依据的。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七)价值选择及其实现【重点考点 难点 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多样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价值观的差异。
2.价值选择的统一性
在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领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3.价值实现的前提和途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八)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命题热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价值原则是指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
2.二者的辩证关系
二者在根本上一致,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但二者又有区别,侧重点不同。真理强调主观符合客观,价值则强调客体满足主体。
3.实践意义
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重点考点 难点 易错点】(一般考多选题、甚至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般考多选题)
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方法。
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认识的对像分解,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加以整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3.抽象和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①“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
②“思维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③“思维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它是多重规定、多方面属性的综合。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客观现实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在理论上的再现。
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历史是现象序列的延续,逻辑是本质联系的展开。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一般考多选题)
哲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为认识基础,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理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