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托业考试 | 考研专区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正文  
 
 
 
0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预测
作者:北京领航考研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3 8:59:08

  张俊芳 雷雨 史春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预测

  第一题 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性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消费的质量、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方针切中了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要害,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整的方向和道路。对于我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党中央之所以对消费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由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当前我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不协调状况决定的。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努力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扩大消费需求符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所在。

  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扩大消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全体人民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扩大消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扩大消费是实现内外部均衡的关键。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能依靠投资增长。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增长形成的产能最终会转化为出口,加剧外部不均衡。增加消费,就可以降低储蓄,减小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缺口,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增长。同时,消费支出的增加,又能够增加进口,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最终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推动私人消费增长、实现经济内生增长才是解决内外部失衡的根本办法。

  3.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措施。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温家宝11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

  (2)解读:

  这“一揽子”提振经济的举措,着力点在于“扩大内需”,目标在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既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也是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

  扩大内需,短期靠投资,长远靠消费。加大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投资力度,进而带动社会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据测算,中央部署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大约可拉动明年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在当前外需明显减弱、消费乏力之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前10个月消费实际增幅加快约3个百分点。但是,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的消费。当前,既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又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论从克服当前困难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就能增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双双再上新台阶。

  4.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最直接、见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经历多次调整。

  1993年到1997年间,为控制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成功走出危机阴影。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

  这次政府再度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投入4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和决心。而且相比之下,政府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经验更丰富,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此外,从1998年的经验看,增加财政支出对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都非常明显。

  5.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

  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年)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数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第一和第二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人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则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题 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与当前一系列价格波动

  1.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市场供求状况;(2)货币自身的价值;(3)政府的经济政策;(4)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5)垄断的程度等。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所以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统称。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3. 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预期股息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 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由于股息量为股票面额乘以股息率,股票价格公式还可表示为:股票价格= 股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

  在现实生活中,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状况、 经济政治形势、人为的投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4. 土地价格。

  土地本来不是劳动产品,自身没有价值,但是土地能以一定的价格买卖。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收入,所以,土地的价格实质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在实际生活中,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和确定的主要因素有:①房地产的预期收益(包括地租)。②资金利息率。③供求关系。而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因素,则涉及广泛领域,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的位置等自然因素;土地和建筑物的环境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住房制度等政府管理因素等。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房价过高,超出百姓承受范围,最终势必导致市场调整和房价理性回归。但是,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房价如果出现暴跌,会对宏观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暴涨暴跌都是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表现,都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

  政府出手“救市”,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指导原则是:

  第一,坚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

  第二,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

  第三,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同时,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旧分工引起的劳动差别和劳动仅仅是个人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公平,就是公正、平等。经济上的公平,一般指机会的均等(即社会为每个成员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条件是平等和公平的)和结果的公平(就是分配的结果看,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尽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保持在合理的适当的范围内,不致悬殊过大)。

  (3)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方面看,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矛盾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一面。收入差距较小,虽然比较公平,但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过大,虽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收入高低悬殊的不公平,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4.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5.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主要表现有哪些?分析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第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第三,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四,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五,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7.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附:为什么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原理: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和价值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和价值是多方面因素参与的结果,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和价值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在公有制经济中仍然要继续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要尊重和保护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复杂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 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约束、监督和制裁机制。

  (2)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就必须使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随着混合所有制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4)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 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 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 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要分清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根据在于它们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应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最主要的依据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第四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年来的重复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不科学。因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2.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构建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是产权改革没有到位,产权归属模糊不清,资产所有者虚置,责任主体缺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没有很好地落实,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只有明晰产权归属,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多元化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才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走形变样。

  2.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间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3.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A.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D.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5.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A.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B.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五)如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大力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

  2.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今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内部改革。

  3.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六)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如何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五题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 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2.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3.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4.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 济全球化的进程。

  5.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

  1.它对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2.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所以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也会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消极的东西推广到全世界。

  3.经济全球化它对各国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于弊。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人民币升值、产品质量、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1)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2)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中国政府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

  目前,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趋于严重,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建设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全球贸易稳定增长,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符合各方利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严格信守承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加大。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

    辣评:培养考试机器的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公务员调剂名词解释:公共科目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录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 发改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家公务员笔试成绩已公布 面试注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家公务员合格线西部边远地区给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年北京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大纲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首次网上调剂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年国家公务员查分考生如何查询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9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0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9年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公务员01-13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政治]09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重要选择题01-13
    普通文章[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备考预01-13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时政冲刺复习:把握重点01-13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资料:08年国内外重要时01-13
    普通文章[政治]09年考研政治理论邓论重点方向预01-13
    普通文章[政治]09考研政治邓论和三个代表备考预01-13
    普通文章[政治]09考研政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备01-13
    普通文章[政治]启航名师王茂水:09考研政治经济01-13
    普通文章[政治]09年考研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重点01-13
    普通文章[政治]0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01-13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