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托业考试 | 考研专区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正文  
 
 
 
辅导: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突破之毛概
作者:北京领航考研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6 16:06:38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分析]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分析]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分析]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 (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分析]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完整地概括为三句话: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代表大会(如中共七大、中共八大等)和中央全会(如七届二中全会等)以及早期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特别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其中,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的发展

  [分析]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它的主体,即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内容,特别是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了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二是贯串于上述理论之中的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分析]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分析]  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制约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与根本目的。

  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  革命不是人为制造的,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分析]  近代中国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既相衔接又相区别的不同阶段。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并未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造就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分析]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领导权、前途等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行了科学总结。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通过撰写《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进一步的提炼、概括。1948年4月,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以及革命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分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根本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的实现,为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是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唯一标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析]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因素近代中国革命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民主革命的辨证统一。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特殊复杂的情况,即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这两部分资本主义有其各自不同的发展状况及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官僚资本主义则阻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它反对的只是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除了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之外,还包括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广大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近代中国的农民又可区分为贫农(包括雇农)、中农和富农等几个不同的阶层,这些阶层对革命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对他们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整个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对富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小资产阶级属于劳动者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是革命的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有其天生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政治态度是不同的,有时参加了革命,有时退出了革命阵营。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出现过“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有个认识发展过程,曾经出现“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无产阶级必须与资产阶级争夺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来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在与资产阶级联盟时,必须坚持领导权,实行独立自主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此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必须拥有强大的革命武装,这就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分析]  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其性质而言,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不再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两个革命阶段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出现过的“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个革命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分析]  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新民主主义各个不同阶段在根据地、解放区家建立的革命政权,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的不同内涵及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既严格区别、不可混淆,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分析]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第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不尽相同。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的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二,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第三,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分析]  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是指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科学的,是指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大众的,也就是民主的,是指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代表着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分析]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既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又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着现阶段的新民主主义目标,即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不为这个目标、纲领奋斗,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分析]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系统地阐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第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两个基本特点;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要有统一战线的配合与支持;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二,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是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的正确处理与否密切联系着的;党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熟了,也就能更正确地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问题。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

  [分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分析]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中国革命不能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经验,而只能走相反的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第二,关于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联的分析;第三,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论述。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分析]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它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步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这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也由此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人民军队在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民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分析]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又一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决定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则必须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与变化及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明显不同。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分析]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无产阶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另一个是无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与同盟者联合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同时,还需要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适时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没有统一战线,就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又斗争团结的政策。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孤立主要敌人。对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条件下的大资产阶级)要尽可能地联合,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中立或支持。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分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它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分析]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特殊困难。有利条件是: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第二,中国的工人阶级有坚决的革命性,党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建党理论,党的建设有锐利的思想武器。特殊困难是:第一,党的理论准备不足;第二,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第三,共产国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不适当的干预,加上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分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鲜经验,既广泛吸收工人阶级以外的阶级、阶层中的革命分子入党,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这些经验主要有: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第二,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三,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强调必须保持和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第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第五,创造了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等。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诸如,在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结构中,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在文化领域,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都处于领导地位,即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领导地位,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 (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分析]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这些先进生产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经济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也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条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分析]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以 “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分析]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分析]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分析]  对个体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分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和平赎买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实现,主要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都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团结、教育、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了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分析]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分析]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分析]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分析]  毛泽东最早在1954年9月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后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其总目的或者说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成为党和国家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分析]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着矛盾,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基本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这种矛盾的运动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即通过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分析]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们之间的性质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有着根本的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用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两者决不能混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分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有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甚至仍是很激烈的;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分析]  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项宏伟而又长期的战略任务。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指出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此后,毛泽东还多次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100年时间是不行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分析]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65年起,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分析]  1956年5月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这一方针的执行虽然经历了曲折反复,但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果和经验。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分析]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1962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分析]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地方的机动权;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分析]  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写入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明显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共和政体,也有别于苏联实行的苏维埃制度。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分析]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一方针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其中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

  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国家管理的结构形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国内各民族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时让各民族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自己当家作主,有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以达到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目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主要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实行自治政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分析]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只能采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涵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其他风格和学派。这是促进艺术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的具体涵义:“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对待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分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56年1月,中央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指出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此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

  [分析]  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加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要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提出了,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分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逐步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中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公开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压力,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是第二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使世界反霸权主义的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4.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他告诫全党: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警惕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最容易犯的政治病症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统治的遗留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深远的影响。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群众路线,是一个长时期的斗争。

  克服官僚主义,除了应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个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党的制度和国家制度上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便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需要实现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党外人士的监督。无论党内的监督还是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分析]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实际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新的理论概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分析]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当时谈论的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为什么人的问题,仍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七)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分析]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础环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毛泽东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分析]  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个方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基本工作方法,它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分析]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党 (包括共产国际这类国际组织)的关系、处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独立自立、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的方针是要把革命和建设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尽可能地争取外援。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分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历史上先后在两个不同的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次是1945年党的七大,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一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以及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分析]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抵制和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坚决地批判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评价。此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国家公考逾千职位调剂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化解“公务员考试作弊”纷争需要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一家之言:莫让作弊“乌云”玷污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重庆市地震局2009年公务员面试递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天津市地震局2009年录用公务员面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面试递补人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面试递补人选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广东储备物资管理局2009年公务员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中央统战部2009年增加招录公务员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农业部2009年公务员面试递补考生02-16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民政部2009年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02-16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详解之邓论部02-16
    普通文章[政治]辅导: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突破之马02-16
    普通文章[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详解之政经部02-16
    普通文章[政治]辅导: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突破之毛02-16
    普通文章[政治]名师梁峰:考研政治毛概部分相关02-16
    普通文章[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详解之毛概部02-16
    普通文章[政治]辅导: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突破之马02-16
    普通文章[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详解之马哲部02-16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导:考研阅读理解命题的五02-16
    普通文章[英语]2009年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真题点评02-16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