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刚
中国近现代史纲今年的材料题体现了海文政治考研核心考点的第三大主题——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的前两次巨变。题目如下:
3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49年10月1日。
下午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气泡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想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摘编自200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2
2009年10月1日
上午10时整,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晚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
天安门城楼红墙正中悬挂着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巨幅彩色画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竖立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纪念碑两侧超宽电子屏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格外醒目。广场东西两侧,56根绘有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图案的民族团结柱,象征着56个民族共同擎起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基业。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摘编自200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1) 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其命题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材料题命题切入的角度很好,结合建国60周年热点问题,引入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意义这一焦点问题;结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回顾了我国近代社会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所以,考生在今后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考点的前后联系,一定要将历史的发展线索理清楚,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定位清楚,否则答题时容易张冠李戴。
2. 题目设置很巧妙,以宋庆龄的感慨为引子,考查了孙中山艰难的革命探索;以发展进步的新纪元考查了考纲中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说明考生要审准题目,要听懂问题之中的问题,也就是要搞清楚应该结合考纲上的哪些考点来答题。
3. 题目的跨度比较大,在较小的命题空间里容纳了最大的知识量。这很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组织能力和正确表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能力。其实题目考查的就是近代历史上我国两大历史任务之中的第一项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设问很艺术化,内容都在考纲之中。
4. 材料让人读后有轻松愉悦的感觉,一改纯理论的老面孔,以纪实报道的笔调描述了事实与现象场景。让考生从一些描述场面的关键词中去领悟其历史原因、历史规律和历史意义。如“热泪盈眶”“ 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词句。考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历史逻辑才能正确理解这些文学性甚至口语化的表述。
5. 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从历史时空中领略是与非、经验与教训、黑暗与光明。从事实中去领悟规律和结论,这有润物细无声的垂训效果。这个考法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用事实来说话,以逻辑的实证来推导历史本来面目的特点。考生要在理解概念、线索化推理和总结历史规律方面下功夫。这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历史不能简单地背诵一些“干条条”,而要将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将点线面体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