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公认的最好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一直受到关注,而哈佛商学院每一任院长的工作模式,都会被当做是范本。而历来,被历任院长做为重中之重的,只有两件事,第一,是能够找到和管理好资源;第二,是寻找最出色的教授。
在国内,由于国情的不同,商学院院长不但要负责找和管理资源、负责寻找人才,还要负责教学和研究。
商学院院长的工作职责
遥想2009年刚刚接任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微博)院长,汤谷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的说:“学院的老师,我熟悉的还不到一半。”
而现在,提起外经贸商学院的师资,汤院长如数家珍。全院6个系90名老师,40岁左右的偏少,50岁以上的和40岁以下的偏多,来自国外大学,或者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比例达到90%以上。每一个试点之中都有一名老师在国外做访问学者。
“每个商学院的院长都想网络到最优秀的人才。”汤院长表示,“我们一方面引进优秀海归老师,一方面派出本土老师去国外做访问学者。”
总体来看,近几年,对外经贸国际商学院的师资,呈现出如下结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教师年龄的两极化。教师的年龄相对来讲,50岁以上的和40岁以下的偏多,这个情况就是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年轻的老师思维先进,老教师相对来说经验丰富一些,两者相辅相成,各自发挥优势,共同促进教学。第二个特点是国际化特色。学院教师国际化的比重特别大,这一情况可以自豪的看作是外经贸特有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外经贸学校历史的沉淀,另一方面也是商学院的有意安排,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吸引了不少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加入。
汤院长笑谈,“我们有一批老师真的英文讲课比中文讲课讲的还好,不会说中文的老师也有。”
MBA是商学院的重点,但MBA也不能脱离商学院而存在,在做师资建设时,外经贸针对的不仅仅是MBA这一块,而是整个商学院。“在学科层次比较全面的基础之上,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带学生。”汤院长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用多元化的师资,来解决科班出身的老师对商业实践的不熟悉。”
土的东西不一定不好
在国内,有这么一个现象,一聊到案例,许多人就开始大谈特谈哈佛案例。确实,HBS自1925年开创案例教学以来,案例教学是其招牌,也是其最大的教学特色。不过,哈佛的案例,基本上是基于美国本土进行建设的,所涉及的东西,也是合乎美国特点的,特别是解决方案,堪称美国版本的经典。但许多人在惊叹的同时却忘记了,中国和美国,国情不同、体制不同、价值观不同等等,各种的不同使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变得不同。
商学院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更准确地说是服务于本土企业的。不是别人觉得好的案例,拿到中国就能用,而中国,也不是没有好的案例。“中国的案例比如说国美和苏宁的案例,像这种国内独有的案例,美国人是从来没有分析过的。我们可以从8个不同的角度去这一案例。包括最近马云支付宝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讲,中国的老师对它们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觉得好像很土似的。” 汤院长一再强调。“我们的学生就是植根中国的,我认为我们就是要加大中国本土案例的研究。”
不均衡的MBA发展
现在的MBA,存在着三化的现象:年轻化、员工化、专业背景多极化。也正因为这样,谈到MBA的发展态势,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要把MBA埋到坟墓里去。说商学院没用,要把它一棒子打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时候,这种说法特别多,更有甚者还会说金融危机是MBA搞出来的。“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汤院长说,“不过,有一句描写MBA的话,你们肯定听说过,说MBA是用70年代的教师,80年代的知识教90年代的学生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汤院长表示,这句话,点出了MBA教育的一个软肋,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人才对新的东西的认同度,这些确实是MBA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我相信MBA教育一定会和中国经济一起大力发展的。”
其实,大力发展既是规模问题,也是结构问题,就像购买商品一样,改革开放以前商品都是凭票购买的,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购买商品就非常容易了。有人说,现在MBA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状。越是发展比较好的地区,MBA教育水平越高。“这是一种不均衡状态,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常态。”汤院长说,“MBA没办法批量生产,MBA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 所以,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之下,就发展态势来讲,规模扩大后,MBA结构质量的分化会进一步凸显,未来,一定会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态势,多极化的方向是未来MBA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