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考研论坛 | 考研大纲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公务员 >> 复习指导 >> 综合辅导 >> 文章正文  
 
 
 
申论热点:提升发送农民生态环境的措施(143)
作者:SINA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6 13:05:00

  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李祖华

  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体要求没有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只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内容,在文件第15款中提及。当然,中央的部署只能是原则性的、宏观性的。但由于强调不够突出,在各地落实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往往被忽视、忽略、甚至丢弃。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认识盲区。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国外有学者说,环境污染是人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我国来说,生态环境建设尤为紧迫!资源短缺、人口膨胀,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这一基本国情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于是,中央在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执政理念中,着重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说,这是着眼长远的根本大计。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生物等资源的最大腹地,是承载人口的主要场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依托。同时,与城市比较,农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环境问题原因更为复杂、危害更为严重、治理更为困难,也必然是生态建设宏观战略思维的主要着眼点。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农村。但是,问题在于这一事关全局的大战略还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全社会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很多人,特别是城里人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抱以漠视的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农村的事、是农民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而,疯牛病、

禽流感、口蹄疫、有毒大米等一系列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一浪接一浪的爆发,城乡居民健康程度下降(据统计,北京儿童
医院
每年出生的残疾孩子数量不断上涨,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使用了过量的农药和化肥)、医疗保健成本大幅度上升,已经为城里人敲响了警钟:农业还具有着生态功能,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保护好农村生态,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农民,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

  第三,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新农村建设的极大障碍。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减少1.2亿亩,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和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90%以上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耕地污染面积已近2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有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点源污染,农业生产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已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另一大主因。城市的垃圾、污水、废气等污染在“体外循环”,以有序的方式向农村转移,农村被动地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导致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急剧恶化。河南项城的黄孟营村由于地下水被城市工业废水污染,一个2000多人口的村子1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死于癌症。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发有史以来最大污染,5亿多吨指标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长的污水团,扫荡中下游,千里淮河鱼虾伏尸。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阻碍,广大农民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要求强烈而迫切!

  第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社会共识没有形成。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背景是长期以来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忽视。中国的环保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环保投入主要针对城市,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农村没有环保机构。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相当部分县级环保局没有监测站,环境监测仪器装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如中学的实验室。农村环保只能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同时,受小农意识和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农民对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一些学者、地方官员出于短视和短期利益,对农村生态建设持反对意见,“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还在相当一部分执政者中努力地实践着,农业生态建设缺少全社会的理解、响应和支持。

  为此,迫切需要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战略位置上来抓。

  一是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实施的重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充实农村环保机构的力量,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乡镇企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排放“三废”。

  二是严防新农村建设导致新一轮的生态环境破坏。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专门编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使生态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刀切”的错误倾向,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的农村建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居民点,使农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优势,这是建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破坏。这种倾向必须防止和克服,决不能让一些地方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三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和引导,积极开展沼气建设、废弃农用地膜回收加工、秸秆过腹还田和热解气化等循环利用工程,逐步引导广大农村走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道路。四是限制农业盲目开发。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布局,总体上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顺应自然规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扩大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实施范围,积极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国家已经做出区域功能的规划,对那些不宜发展经济的地方应将人口迁出,坚决放弃。各地应在国家区域功能布局的总体框架下做好各自规划,按部就班实施,这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

  金路

公务员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提醒:报考法硕不可忽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浙江省低保及特困生可申请减免公1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8年浙江省公务员报考工作11月151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名师做客谈最后25天冲刺复1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家公务员考试前考生忙报辅导班11-13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8国家公考16日前确认 低保特困生11-12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8年国家公务员报名9日开始网上报11-09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专家详解08年国家公务员浙江考生11-0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江苏省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确11-0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外地转京考生11-0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0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六成多学生保11-07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英语]08考研英语答疑之阅读理解新题型11-20
    普通文章[政治]08考研政治要点点拨之毛概部分第11-20
    普通文章[数学]名师指点:考研数学题型分析及答11-19
    普通文章[英语]如何提升考研英语翻译速度和译文11-19
    普通文章[英语]近三年考研英语翻译真题全面解析11-19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翻译解题的核心策略:拆11-19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干扰措施的出现11-19
    普通文章[英语]2008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案11-19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复习“七步精进11-19
    普通文章[英语]2008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冲刺策略11-19
    最近试题资料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06年国考判断推理典型真题与精解10-30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