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考试题一如我们在考前预测中为大家介绍的一样,官方为两类考生制定了“两类试卷”,在共用“我国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这一大主题的同时,分别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材料和题干,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区分度。其中,副省部级及以上综合管理类考生(以下简称A类考生)的话题更为宏观,从国家整体海洋资源发展战略和人类对自然合理开发的基本思路出发,讨论了我国海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而副省部级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生试卷的话题更为具体,讨论各个地区的海洋发展规划和对海洋资源的切实保护。相比过去来说,A类考生的试卷相比过去变化更大、话题综合性更强,在此做专门分析。
首先,就整个材料进行解析来说:
材料1:
背景阐述:我国海洋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有限,且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我国海洋区域自然环境严重恶化(渤海地区为例),野生动(植)物减少乃至绝迹,水质恶化,海洋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自然资源减少,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国务院在新近制定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明确了改善渤海生态环境的诸多对策。
材料2:
海洋经济已经支撑了我国GDP总量的近十分之一,而且还在增长。胡锦涛在视察山东省(根据材料推知)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立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的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海洋相关产业为特色,能够整合山东省本来各自为战的发展局面,带动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W专家表示,山东省也应该学习天津滨海、河北曹妃甸,争取把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争取国家支持,把这一区域发展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龙头,同时把原来分散的资源整合,对各地区明确定位,划定“两城七区”的经济区、主体区。
材料3:
以日本为例,讲述濑户内海在经济发展中对海洋环境破坏过于严重,导致海洋污染、疫病流行等恶果。日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立法、减少工业负荷、建立自然保护区、依靠各市政府领导会议协调各市综合开发、采用自动设备长期监测、设立科研机构、发挥NGO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宣传,形成了“综合性海域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应该借鉴的对策。
材料4:
通过荷兰和中国鄱阳湖的例子说明,过去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度破坏了自然资源。现在人类反省了过去的错误发展思路,部分牺牲经济发展需求,还原和改善自然环境,这对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材料5:
与上一则材料基本相同,借用广东省曾经盲目开发的例子,说明过度开发会导致人类无法阻挡的自然灾害,说明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有度。
材料6:
集中讨论海岛问题,说明海岛、海洋和陆地是一个整体,海岛的自然资源非常脆弱,要特别注意对海岛的保护,可以发展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并通过赞扬《海岛保护法(草案)》来表明立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开发都需要把海岛纳入其中。
今年国考申论A类试卷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是“新瓶装旧酒”。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其背后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主题是2008年国考申论考过的内容,今年只是话题换成了海洋,材料换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文献,题干做了一定的新变化,主题缺乏创新性。出题人选定有些“冷”和重复的主题,一可能是因为大量辅导机构广泛引导考生进行必要的热点复习,出题人有意与常规热点“捉迷藏”,防止一些经过辅导的考生占有优势。二是去年的申论试卷难度较大,考生普遍反映太难,因而减小在主题上的创新度、复杂度。无论出于什么考虑,本次申论试卷A卷的主旨把握比以往都要简单得多。
第二个特点是“材料简单题目难”。从材料的复杂程度和隐晦程度来说,这次的A类试卷远远不如去年的申论试卷。去年“工农业改革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极为隐晦,材料较难,大量考生读不懂、抓不住主题,考完后平均分30多,大文章偏题打入四类卷者数不胜数。从考试测量学角度来说,这本身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今年在材料的设计上明显降低了难度,材料分段减少,只剩下6则;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很容易相互联系;主题较好把握,甚至在论述题题干里已经明确给出。但是,出题人同时在题干上做了加工,加大了题干的灵活性。往常最容易拿分的概括题不再出现,代之以两道简要的阅读理解题,并给出了一道写《报告》要点的题目。这是试卷创新之处,也是一些同学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因为往常来说,阅读理解出现的频率较少,规划、报告等题型更是几乎遇不到,所以可能很多同学都感到无从下手。随着考试灵活度的增加,前几年一度流行的“万能对策”、“万能模板”应该说彻底被淘汰。尽管我们反复宣传,但很多考生还是盲信所谓“万能”实际“无能”的套路,应该说这次考试又是一个警示。
第三个特点,或者说是“缺点”,是这份试卷“不合规矩”。从考试主题来说,作为国家级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按理说应该对国情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至少应该针对一个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在过去历年国考申论都有所体现。今年选取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尽管相关问题对我国发展也同样重要,但毕竟不是大政方针和社会关注的重心,这种打破常规的方法对申论考试的权威性应该说缺乏正面效应。从题目设定来说,A类试卷的题干创新性固然不错,但是对比此前发布的国考申论考试大纲来说,则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在这一大纲中,A类考生考查的四项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其中,阅读理解能力的解释是:“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解释是:“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解释是:“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结合题干来看,两道阅读理解题勉强可以算作是对一种观点的提炼,但并没有涉及考纲中说的“本质问题”。写《报告》要点这一题目,不但没有“本质问题”的讨论,而且有点“倒退”,回到考公文的感觉(实际不是考公文而是对策题)。而且由于涉及了很多经济学、海洋学的内容,专业性较过去略强,对相关专业的考生还是有些许偏向性的。这应该说都是考题设计方面创新不够成熟的地方。
当然,理论上说,出题人如何选取主题、拟定题目都是自由的,对广大考生来说也是公平的。只要考生水平合格,什么样的题目变化都应该表现出应有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反复强调不依赖题型套路和押题、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因。
具体解析题干来说。第一题第一问要求解释“死海”,关键点是说清楚死海的特点:生态环境和水质恶化、动(植)物减少乃至灭绝,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调节能力下降,而且要说明这是人类污染催生的海域。
第一题第二问要求解释“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实质就是让考生列举出海洋污染的其他危害。综合材料全文,其他危害包括:海洋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受损、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引发疫病等。有些同学上升到影响全球环境、毁灭人类社会,可能是受到电影的影响。
第二题要求说明“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的启示,实际就是说这段材料讲述了什么道理、暗示我们应该做到什么。除了讲出人类应该注意对自然开发的合理程度以外,还要看出材料的两个特殊性:一是牺牲局部人类发展的需求来恢复自然资源;二是荷兰仅仅3平方公里带来了巨大的反思效果,面积小与反思大形成了对比,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点必须在答案有所体现。
第三题要求写出《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注意,这里说的是要点,而不是写出报告全文,所以对格式没有特殊要求,考生不必为此慌乱。一份战略报告的要点,无非是说清楚把这一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理由和经济区发展的设想。综合材料,纳入国家战略的理由是“我省”的地位能够利用海洋资源,带动沿河、沿海、周边其他地区发展,且能整合、集聚省内各地区资源,希望获得国家战略的地位和相应的资源支持。整个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则聚焦于重点产业、合理的开发方式、资源整合、对省内不同地区分别定位等。答题中应该提到“我省”,以映衬题干中对考生身份的设定。
第四题,传统的论述题,按照材料的脉络和主题,提出海洋对我国的重要性、我国对海洋开发已经取得的成果、过去开发形成的问题,进而引出核心观点:对海洋资源和保护和开发协调推进,然后进行论证:既有利于经济、也有利于环保,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整套对策,最根本的是立法,然后是规划和管理,再下来是开发过程中的产业层级、技术层级、区域协调等问题,最后是针对保护的措施。具体文章,大家可以参看我们已经发布的参考答案。归根结底,考试虽然区分了不同的考生类别,在一些方面做了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重点考查考生围绕某一公共管理话题对相关问题、对策、宏观背景的把握,仍然把整合材料、重现材料核心内容作为答题的核心方法。无论题干的具体表述如何变化,只要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掌握出题人的意图,相应写出合理的文字内容,相信同学们还是能够取得符合真实实力的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