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884.7万人,全国每百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近三年中央财政已下拨62亿元,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这些孩子中的80%已在公办校就读。
北京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且每年以三四万人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政策,这些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在北京考高中,只可以借读,高中毕业后也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只能回户籍所在地考试。我国各地所学课程存在差异,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到高中,离开家乡已有12年,回家高考,所学课程已与当地考试衔接不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之后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政府声音】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透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方案预计“十二五”期间出台。这意味着五年内,打工子弟将有望在就读地参加高考。此外,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的高考招生改革新方案也将于年内出台。
杜玉波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升学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涉及很多方面,相关方案在制定时必须通盘考虑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问题。“我们想请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起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杜玉波说。
杜玉波明确表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也就是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
【改革方案】
今年,教育部将选择部分省市试点本科、高职教育分类入学考试,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将在年内出台,新方案将更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努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改革主要思路包括本科、高职分类入学考试;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一科多考;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清理规范升学加分;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的“立交桥”等。
本、专科分类考试本市此前其实已开始尝试,去年高考首次在高职层次推行“高+会”录取方式,此举不仅突出考生选拔的“分类”,而且也体现了单科多次考试的改革精神。此外,北京市今年还将启动研制高考社会化报名和高考英语听力多次考试方案。五月底前,北京市将完成对高考加分项目和政策的清理、调减。
【重要举措】
教育部将抓好三项工作,确保实现到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他说,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承诺,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高度重视,给予了我们很大鼓舞,也增强了信心。
首先要落实政策筹好钱,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投入责任,确定财政资金的筹措范围。
其次要科学配置用好钱,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地方财政要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最后还需完善制度管好钱,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完善经费分配制度;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化;成立国家教育经费监管中心,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过程审计和绩效考评,完善经费监督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和学校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三大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1: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与户籍密切挂钩。流动人口子女在“异地高考”,能否令户口政策破冰?
【观点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从高考资源来讲,北京、上海等地高校云集,户籍考生入学相对容易。但是,要客观分析其中的历史等复杂因素,包括相当部分高校是由当地纳税人付费办校的,从义务和权利角度而言也有相对合理的成分。异地高考较为敏感,也很复杂,不能盲目出台。
【观点二】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作为一名农民工代表、作为一名母亲,我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子女的教育是外来务工人员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许多不得不回老家读高中的孩子,由于长时期与父母分离,只能委托家里老人照顾甚至无人看管,这些孩子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误入歧途。如果能推行流动人口子女异地高考,并打破户籍限制,那真是好消息。
【主流声音】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大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户口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流动家庭的生活,在医疗、住房、子女受教育等权益上无法与城里人同等待遇。随迁子女能在异地参加高考,正是打破教育地域藩篱的积极信号。
焦点问题2: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异地高考一旦实行,会不会导致大量外地考生涌入,与当地考生抢机会,从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
【观点一】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均衡各地高考招生比例,势必会影响北京、上海等招生比例原本较高的省市考生的利益,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省市的高考招生比例长期高于其他地方,这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这种地域特权早就应该被破除。
【观点二】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特级教师郑捷:不让异地高考不合理,但怎么改,不能太急,否则可能造成保护了这部分人,却又损害了另一些人的利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诉求值得关注,但教育现在都是属地化管理,涉及到经费等大量问题。异地高考政策有可能会造成大量高考移民,冲击输入地的既有秩序。
【观点三】全国政协委员张群:非常担心放开会导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学校的压力过大,现在上海许多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入读的孩子超过半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旦放开高中乃至高校将是一个怎样的局面难以想像。以美国许多州立大学为例,对本州学生一个价、对外州学生一个价格,对海外留学生又一个价格,也有相应的考虑在内。
【主流声音】“异地高考”并不鼓励高考移民,即为了争取更多的入学机会而去高考。在这场教育资源并非增量的改革中,蛋糕怎么切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包括体制、机制和税制的改革都要考虑在内,尽量减少震荡和负面影响。
焦点问题3:“异地高考”打开大门后,会不会有人大打“擦边球”,增加权力寻租?
【观点一】全国人大代表、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异地高考的大方向是好的,但要避免出现一些漏洞甚至腐败,前几年也有报道,有的人利用权力帮助利益相关人移民到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异地高考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把户口迁移到北京,或者北京有亲戚,挂一个户口在那里。
【观点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制度安排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是“双刃剑”。政策设计太严,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政策设计过松,肯定会不少人动脑筋钻空子,目前能想到的一个是纳税上的限制,外地人在北京购房,需提供五年以上纳税证明,异地高考也可以借鉴。另外,外地小孩在北京上学的时间也要有限制,以防有人突击送小孩到北京来,那时候很难招架得住。
【观点三】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异地高考”政策是一个很得民心的举措,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凡事都要看主流,与它的正面效应相比,负面效应只能算是支流。因此产生的问题不必多虑。
【主流声音】适度的担忧是必须的,但别因噎废食。任何一项改革都有代价和成本,如果政策设计妥当,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督,想钻政策空子和谋利的人就不容易得逞。随迁子女到异地参加高考这一政策的调整才会显现出它的积极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