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将主要谈一下考研英语阅读的备考注意事项,这是对于上课同学的一种查漏补缺,也希望对于不报班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分粗细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的第一个阅读习惯是读文章读段落时,有意识地去分析一下邻近的几个句子的关系。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之后,你会逐渐的培养起一种能力,那就是分清楚文章层次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做考研中的例证题、词句理解题、新题型七选五都至关重要。
简单的说:相邻的两句话有两种关系,要么是并列关系,要么是种属关系。
所谓并列范畴,是指这两句话内容可能不一样,但谈到的话题是同一范畴、同一口径。比如要观点都是观点(观点可能相同,也可能转折),要细节都是细节。
比如说:Chinese people love peace. American people love wars。
1980,I joined army.1991,I married my wife。
所谓种属关系,就是前后两句话粗细口径不一,前边是粗的抽象的,后边是细的具体的。
比如说:Chinese people love peace. Henan people especially don't like wars。
Fruits are always attractive. In spring, we like apples; during summer we prefer bananas....。.
不管是议论文也好还是说明文也好,分清楚粗细对于我们做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议论文中,如果两句话出现粗细关系了,那么ok,两者之间肯定是支持关系,感情色彩是一致的。
在说明文中,如果出现前一句包含后一句,比如前一句是水果,后一句是苹果,显然有种属关系,那么这一段通常是总分关系,我们可以跳读,加快阅读速度。
通常情况下,在议论文中的种属关系更为重要(考研中议论文的比例也较大,尤其是夹叙夹议)。通常观点型的句子(较粗的句子)中使用的名词比较抽象,而细节的句子中却常常出现诸如人名、时间、地点、数字等明显具体的词,这都是信号。
分清粗细的能力首先有助于我们做例证题。想想答案应该是粗的,还是细的?
在做七选五的时候,分清粗细更是重要,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时间好好做这种题(也没有必要),我们需要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那么你逐渐培养起来的分清粗细的能力就很有帮助了。一个空应该填个细句子还是填个长句子?你是否可以根据周围的其他句子的长相判断出来?然后后边让你选的句子就不是7个了,很有可能已经剩下一半了!
二、通读划记号
我需要同学们养成的第二个习惯是通读并且划记号。
所谓通读,是指从文章的第一个词一直看到最后一个词,每个词都要看到----看不懂没关系,但一定要看。这一点是考研考试的特殊之处,也是很多同学死活养不成的一个习惯-----但我不得不说,考研阅读要得到高分(30分以上),文章必须通读。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愿意通读文章,而宁愿选择跳读,寻读呢?
我想主要是四六级考试留下的经验。在四六级考试中,时间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是很紧张的,而且四六级是水平考试------这意味着文章本来就不是要让你全看完的,在读不完做错题和读不深做错题之间,大部分人宁愿选择后者,于是,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但这些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要么理论完美但操作性极差,典型的如“该读的就读,不该读的就不读”,“只读重要的,不读不重要的”;要么在做某些阅读题上有“先天的缺陷”,比如例证题,比如主旨大意题。
考研的阅读理解,就我的经验来看,考查角度跟四六级完全不同,最起码我很少听到学生抱怨阅读时间不够。对考研阅读的各种题型仔细分析几十遍之后,每个选项都归纳总结之后,我发现考研的干扰项、考研的题型对于“跳句子读文章,看问题再找答案阅读”这些阅读方法有专门相克的趋势(就好像考研的作文批改对于模板有必杀的趋势一样)。道理其实很简单,抛开做题不论,我们平时阅读时---如果是读很重要的东西---会不会跳跃式阅读?你中学大学时的课本,如果只学其中的50%,你是否能够学懂?论文只读懂一半,是否叫读懂?
如果说四六级的阅读给你一种泛读很重要的感觉的话,那么考研就一直在强调“精”。
可能有人会问,读不懂为什么要读?
请记住我说的通读是:读不懂也要看到每一个词!一句话的意思可能需要我们完全看懂才能理解,但一句话的作用却很有可能只需要我们注意到了一点细节(再加上了解某些规律)就能够了解的非常清楚,有时候甚至完全读不懂,但却可以知道他的意思。
举些例子:当一句话里出现了人名、数字、地点、金钱符号时,你是否可以判断出这句话是细节还是观点?那么这句话如果读不懂,在哪里会有线索告诉我们它的大概意思?
当一句话里出现了example,case,instance这种四级词汇时,你是否知道这句话在本段中的作用?它跟哪些东西会有逻辑上的联系?
当一句话附近出现了特殊标点,比如“1:2---3;4”时,你是否了解周围的文章的层次?
现在你可能已经有些了解通读的作用了:它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层次,并且能够找到逻辑线索,降低阅读难度进而提高做题正确率。另外,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做主干大意题、例证题、作者态度题我们不会再陷入文章能读懂,但就是做不对题的怪圈!
下边来谈一下划记号的习惯和划记号的作用。
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写文章时他有没有主次之分?文章里有没有重点和非重点?如果有的话,重点的行文附近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考研出题人的考点是否有意偏向这些重点?
经过我的整理和统计,考研出题人还是有其兴奋点的----虽然有时候为了提高难度他会故意出几个反规律的题,但这种题最高不超过3个(每年),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题上边考研出题人还是遵循“重点优先”的原则的。这很好理解:判断一个人是否读懂了文章,首先应该看他是否了解了最重要的部分,而非其他细枝末节。
那么哪些是重要的信息点呢?
经过统计,我认为有三类地方是学生们通读时应该划记号的,这些地方是容易出题点,这些地方是作者的重要信息所在地。
第一类:感情色彩极强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出现的句子。
比如must ,have to , necessary, only, chief, key, most, best 等。
第二类:特殊标点,尤其是解释性的特殊标点比如()和:这两类符号。
第三类:各段段中的转折词but yet however(第一段的转折词but,yet肯定重要,但就因为它太显眼,考研几乎没有出过题)
三、分题型
做考研的阅读理解时,文章的难度较大而且学生们(通常)走进考研考场的时候会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一切都导致学生们在做题时脑子里往往是一坨一坨的东西。很多人做题时会机械地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找不到,猛找;找到了,猛读;读不懂,猛选一个答案;做错了,猛骂!
我们当然希望学生们能把文章完全读懂。但这一点很难做到!
于是我的希望退而求其次,希望学生们在读不懂文章的情况下,能尽量把题做对,甚至全做对------这一点,我一直在努力。经过改进后的点算原则已经可以在07年、08年、09年考试中把细节判断推论题的正确率提高到70%以上----只能掌握普通版本的学生也可以轻松提高到50%以上。
但是很多学生是不满足于这样的一个正确率的,毕竟考研中英语必须考到55分以上才能保险。
那么我们就需要培养阅读的另外一种能力了----分题型。准确的说,分题型是一种习惯,是考研学生在复习中应该养成的,在考场上照着做就行了。
所谓分题型是指当学生通读完文章之后,开始做题时,在还没有返回文章去找答案前,必须给我冷静几秒,明确地告诉自己,这道题是什么题型?然后立马浑身触电似的流过一套理论:a题型出题原理是什么?正大光明的做题方法是什么?正确答案通常会如何掩藏以达到难度的要求?错误答案会如何勾引你做错?常见的规律是什么?完全读不懂时这种题应该怎样蒙?
针对不同的题型,我们有不同的策略------这是建立在对考研出题的深刻把握上的,其中既有基于统计学的规律,又有基于测试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如果不分题型的话,就算你水平很高,我想少得4分应该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水平不高的话,而且不分题型的话,那么我想结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常见的题型分为以下几种:
1细节判断推论题-----考察文章中长难句的理解
2例证类比题-----细节题的克星,考察分清段落层次,分清论点论据的能力
3词句猜测题-----考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的能力,通常也和细节题做题思路相克?
4主旨(主干)题------考察对于全文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细节题做题思路没有任何关系。
5作者态度题------通过文章的细节看出作者对于某些东西的态度,如果同主旨题搞混就完了。
四、应试阅读中的个人想法问题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体验,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记得小时候我七岁就开始看《水浒传》,那时候对于武松吃牛肉,鲁智深沾着蒜吃狗肉,李逵宋江喝鲜鱼汤等情节最是看重,希望着有一天能够像这帮英雄好汉们一样,大口吃好东西(那时候没想过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记得高中再看水浒传的时候,已经依稀觉得往日的英雄们有些不尽人情了,几乎个个是光棍,只知义气武功,却几乎没有家庭,当然更没有爱情。这时候我曾经鄙视的王英----好色之徒,反而觉得鲜活了,觉得有那么一些可爱之处,大概是荷尔蒙分泌的原因吧。再过十年,重读水浒,价值观似乎完全改变了:我曾经非常厌恶的潘金莲居然变得有些可以理解,甚至于开始同情她,虽然书里没有关于她的任何心理描写,我却觉得我能理解这个女人了。
如果应试阅读考的是《水浒传》的话,而且还出一些类似四六级考研的阅读理解题,比如推论题、态度题的话,那么我想我的答案在不同时期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七岁时我已经认识“水浒”中几乎所有的字了。
“妈的,题有问题”。
不是的,原因是我没有搞清应试阅读和普通阅读的区别。
看文章,理解文字信息,边理解边反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经历感悟交织在一块,再加上一些美好愿望甚至是潜意识的意志等等,最后得到了一种“化合物”-----这就是普通阅读,这种阅读在我的课堂上我通常称为“意淫式”阅读,没有贬义。
看文章,理解文字信息,理解时可以结合一些常识(客观化的知识)看题目,比较选项和你的理解之间的异同,结合一些文字上的常识,如同意替换,正话反说,必要条件等,选出正确答案------这就是应试阅读。
比较一下这两种阅读的区别,你会明显发现,如果涉及到读者较多的主观感觉,这种阅读比较自然。但这种阅读模式根本不适合应试,因为客观化考试题正确答案是唯一的。
几乎所有市面上的阅读书刊都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做应试的阅读理解时千万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凡是有经验的培训老师都会叮嘱学生,做题时千万不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加自己的东西就会错;很多有过惨痛教训的学生也会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教育师弟师妹,做题时你的第一印象是最对的,凡是第一印象想选的选项就不要改了,一改就错!
这些话似乎都是对的,但又都经不起推敲,或是操作性不好,它的副作用可能是让本来已经抓耳挠腮的学生更加的抓狂:
这个题我认为应该选a,
可是a选项的有些词和原文不一样啊,
他俩意思能够是一样的吗?
是一样吧!
哇噻!“是一样”是我自己的看法,老师说了不能加入自己的想法,一加就错,妈的,它不对。
但除了a,还有哪个对呢?bc明显不对,d,我看不懂。
怎么办呢?
哇噻,蒙d了。谁让a里有我自己的想法呢。
一发答案,a。
“倒霉。又错了。”
是否熟悉上边的做题思路呢?你成功的掉入了出题人的陷阱。
对于所有认为做应试阅读理解不能加入“自己想法”的人,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做题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任何知识,那么正确答案应该怎样设置:我想除了原文照抄没有其他方法!
问题是:你见过多少四六级考研真题的正确答案是原文照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考试得到最高分的人应该是打cs最好的人-----不因为别的,只因为枪枪爆头锻炼的点杀能力。
经过前边的假设,我希望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问题,理解了文章之后,选择选项时是要有自己的想法的,只不过这个想法“多了不行,少了不行,不多不少才行”-----这是废话。
关键是:不多不少的标准是什么?
给出答案:
可以加入的知识:
1,客观化的知识,比如原文中如果说“亚洲人可以看到bbc的节目”
那么选项“远东的人也能看到bbc的节目”在阅读理解中算是正确的。这里边隐含着“远东是亚洲的一部分”这样的客观化的知识。
2,正常人都能想到的常识,比如文章中说“小明的妈妈是个变态”那么选项“小明的爸爸的老婆是个变态”在阅读理解中算是正确的。这时候,如果有同学脱口而出“小明的爸爸的老婆不一定是他的妈妈呀”,这样的同学我通常上课时称他们为“极品”,这种同学在生活中一般具备如下特点:思维活跃,喜欢与人争论,自我,有时显得咄咄逼人,很少看得起别人。确实,他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满足这些同学的挑剔的答案只有原文照抄一种方法---------而原文照抄在所有应试阅读理解中所占比例都少得可怜,原因很简单,出题人希望做题人有英语实力而不是有很好的视力。
根据我的教课经验,做题的同学如果有下边一些思路的话,那通常会出现错误。不应该有的思路:
1,主观的价值判断。比如文章里说“***请了3个美女去吃饭,一次花了30000元。第二天,他又请了另外三个美女去吃饭,一次花了20000元,第三天,他又花了30000元请美女吃饭……。如果有选项说:“很好色”。这种选项就是错的。因为做题人做阅读理解时不应该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不要有“关于好坏的评价”。当做作者态度题时,你也只需看到作者的主观评价,而不需要有自己的好恶。
2,“多管闲事,好打不平”的性格。假设文章谈的话题是“解决交通堵塞的三种方法”,在文章里边作者罗列了三种方法。如果你是学公共管理的,你曾经学到过一种“更好的方法”(在你的课本上),这种方法是区别于阅读理解中的三种方法的。假设选项里边恰巧出现了“你的这种方法”,并且这个题还是个推论题,那么这个选项是否要选呢?答案是否定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好为人师”的性格做阅读理解是要吃大亏的。
新东方考研英语阅读名师 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