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惟一标准。
42.价值
(1)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4)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真理与价值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两大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它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体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二者的辩证统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的。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抽象与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是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等。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的一般指导方法,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3)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4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B】(2004年单选题第1题) 。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
(4)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ABD】(2007年多选题第18题)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 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分析题第34题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2004年单选题第2题)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AB】(2008年多选题第17题)。自然环境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5)实践活动是形成社会的基础。历史唯物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就是着眼于实践并以实践为基础来进行的。
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1)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三种生产(物质、精神和人自身)的统一。
(3)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社会有机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要把对个别社会现象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新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的新思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平等”的新理念,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4)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9.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特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在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5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客观的,其性质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总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生产关系是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从静态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从动态说,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在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阶级。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首先是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根源是经济。阶级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是集中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为经济结构服务。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表面上是全社会的代表,是独立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力量,而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国家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种基本职能。
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是具有确定规范的意识形态的联结方式。与经济基础、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依据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不同的形式。
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主义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2007年单选题第4题)。意识形态具有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创新等作用。
56.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首先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又给予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以影响和反作用。文化具有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传承知识、教化人以及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等功能“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 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 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A】(2008年单选题第4题)。努力创造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BCD】(2006年多选题第19题)。
57.文明与文明形态
文明是标志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实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B】
(2005年单选题第4题)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ABCD】(2004年多选题第16题)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社会规律的特点是: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ABD】
(2005年多选题第17题);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ACD】
(2006年多选题第18题);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社会规律的特点表明,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能混淆。
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矛盾过程都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程度,表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它不是指一定社会中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个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组织、机构及意识形态等。它们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