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有62名一线的工人农民首次出现在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上,但是你很难把他们从103万国考大军中找出来。
很多媒体的标题都是《××考点难觅工人农民》,依据是“门口等候进场的考生,大多数是带着资料袋,打扮入时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在校大学应届毕业生”。
这大概也反映了人们对工农考生的刻板印象,好像这些人就应该穿着老土,身边带着镰刀或锤子,离开考场就去干活。
实际上,当前的公务员考试打破了身份界限,却并没有降低招录门槛。
今年国税、海关和铁路公安三个部门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向工人农民提供11个县区级以下岗位,计划招收14人。然而,报名却并不如预期的火爆,最终只有171名工人、农民报名,报名和录取比例约为12∶1,远低于今年国考88∶1的平均竞争比例。通过资格审查的仅62人。
是工人农民对公务员考试没有热情吗?有专家分析指出,这只能说明目前工人农民中符合招录条件的少。据了解,此次招录工人农民的11个岗位,全部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乌鲁木齐海关下属的阿勒泰海关要求有学士学位。
四川省的若尔盖县国税局、越西县国税局、石渠县国税局共有4个招录名额,明确“优秀工人、农民优先”,但是对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都为“大专及以上”,结果此次没有工人、农民报考。
拿出一定的招录比例给工人、农民,这无疑符合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近年来的公务员招录中,越来越强调基层工作经验。在这一点上,工人和农民原本具有先天的优势:既有基层生产生活经验,又知民间底层疾苦。如果走上公务员岗位,做起工作、制定政策,应更有针对性,也懂得换位思考。
然而,对学历的限制却把绝大多数工人、农民挡在了考场之外。当前的现实悖论是:有学历的不愿意当工人农民,工人农民又无力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大多只具有初中文凭。
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农民将有可能成为公务员录取的潜在人选。目前,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8.3%;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数的一半。这些学生既有实践经历,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凡能在激烈的公务员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会差,完全可以在入职后,再接受高层次的学习培训。
当然,前提还是对学历限制的进一步放开,这也可以像打破身份限制一样,从基层开始试点。
据了解,此前有地方政府最早向工农考录公务员敞开大门。1995年,作为率先推行公务员制度试点的省份之一,吉林省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并明确规定农民可以报考,当年就有13位农民走上乡镇公务员岗位。同年,河北省也进行了破除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的试点,少量优秀工人、农民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1997年,山东首次允许农民报考乡镇政府的国家公务员,2002年,山东允许农民报考县级机关国家公务员,2004年,山东省、市级机关的大门也开始向农民敞开。
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报考公务员也许会成为职校学生的就业选择之一。但这绝不会是简单地从校门到机关门。毕竟,实践能力和基层工作经验才是职校毕业生的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