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面对“公务员热”究竟谁不冷静? |
作者:SINA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25 8:22:09 |
|
□吴龙贵
今年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第18个年头,公务员法实施已经5年。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接受专访时称,应该冷静看待“公务员热”。 (2月17日《新京报》)
杨士秋在分析成因时认为,一是公务员考录提供了公平竞争机会,参考积极;二是考录实行中央统一招考、集中报名,客观上形成报考人员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状况;三是公务员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不少人希望成为公务员;四是近年就业形势较严峻,公务员成为重要选择。一言以蔽之,每每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国考热”,在杨士秋看来其实不能算个事儿。官方首次对“国考热”的回应,听上去更像是一种辩解。
在其位谋其政,作为国家公务员局的副局长,作出这番解释并不令人奇怪。但很显然,尽管我们并不能否认杨士秋的这番分析有合理的成分,但就总体而言,与民意相距甚远。 2008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80万,2009年突破百万,2010年创造130万人的历史新高。不断刷新的新纪录,并不能仅仅从公务员这个职业本身来考量。公务员收入高福利好,但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为何只有公务员如此光芒四射?这是因为公务员的优渥待遇并不完全与个人努力成正比,还可以依赖体制和政策上的优势。譬如养老双轨制,以及事实上不出错就“能进不能退”的高保障性。可以说,正是这样的隐性附加值,才造就了公务员职业的巨大魅力。
另一方面,“公务员热”也与不断强化的官本位意识密切相关。在今天,“公务员”更像是一个身份标识,一朝跨入公务员行列,即意味着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身份上的优越感。网上有人喊出 “争取考个公务员,考不上就嫁个公务员”,虽为戏言,但其中所透露出的某种社会心态却是清晰可见的。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都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安全感,因而稳定成为最大的诉求,而“吃官饭”无疑是最稳定的出路之一。
“公务员热”必然以某些考生牺牲专业能力和职业理想为代价,从而可能抑制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大多数社会精英都跑去分享社会财富,谁愿意去创造财富?对于这一点,梁启超在1921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从前的普通观念,是想做官才去读书,现在的学生,他毕业后怎么的变迁,虽然说不定,若当他在校期间,说是打算将来拿学问去官场里混饭吃,我敢保证一千人里头找不出一个。 ”梁公在90年前如此乐观,而今天公务员考试愈演愈烈,应该是他没想到的吧。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媒体对“公务员热”的热炒还是民众对“公务员热”的焦虑,都是一种相当理智而非不冷静的表现。而加快公务员体制改革,为“公务员热”降温,则已迫在眉睫,如果官方还在千方百计为 “公务员热”辩护,无视其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可能延宕甚至错失改革良机。
|
|
|
上一个文章: 重庆取消所有报考公务员笔试加分 下一个文章: 公务员“非常幸福”比例最高说明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