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
视频: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评申论篇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善淤、善决、善徙”是说黄河容易泥沙淤积、决堤泛滥、改变河道,这是黄河流域自然风貌造成的,是黄河几千年来呈现的自然规律。
要客观看待这一规律,认识到如果对黄河治理一味修筑堤坝堵截,只会使河床不断淤高,不但增加治理的成本,还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要善于利用黄河泥沙多、容易泛滥的规律,在治理过程中不盲目堵塞河水,而是善用疏浚的方式,将大水和泥沙分流,以保证治理的切实有效。
(182字)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王景治河成效显著原因有:主观上,善于因地制宜,利用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的便利引导河水;疏浚汴渠,使黄河与江淮水道连为一体,分水分沙;修建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大力防洪;每十里在河道中开辟一个出口,使河水倒灌到周边湖泊和洼地,疏解压力。客观上,王景治河后的几百年间,黄河上游人口减少,中游牧进农退,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河流泥沙减少;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降低了水患压力。
(188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密西西比河开发以防洪和扩大航运为主,未能将开发与流域生态保护统筹规划,导致水质污染、防洪效果不佳、航运相容性较差、泥沙淤积严重、湿地减少等问题。亚马逊河流域,周边居民为农业生产砍伐森林,且使用大量肥料和农药,造成水质恶化,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没有切实执行。尼罗河流域的曼扎拉湖由于排污缺乏治理严重污染,后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恢复了环境质量。
上述事例对治理黄河的启示如下:一是在治理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开发与环境的关系,防止环境破坏。二是完善法律并加大执行力度,保护两岸生态环境。三是对重点水域进行综合整治,通过人工湿地等方式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281字)
三、国家某部分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黄河的地理位置及流域概况
二、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
一、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历史
二、黄河流域涌现的中华文明杰出代表人物
三、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自然规律和特点
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理黄河的情况
三、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
四、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怀和重视
“黄河精神万古传”:
一、黄河精神的实质——“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实事求是、团结奋进”
二、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234字)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识黄”方能“治黄”
——人与自然和谐传扬黄河精神
黄河是一条记录了中华民族荣耀和血泪的河流,与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相依相伴,也以其奔腾不绝的河水滋养和浇铸了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一部中华民族史几乎就是中国先民与黄河的关系史,期间有天人交战的抗争,黄河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坚强不屈和勤劳勇敢;也有天人和合的创举,黄河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开拓进取和智慧创新。
黄河上游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巨大,“一碗河水半碗沙”。由于泥沙在中下游较为平坦的河道不断淤积,造成严重的“悬河”现象,历史上屡屡决堤、改道,泛滥的河水虽然留下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却也给流域生民带来了深重的现实灾难和危险隐患。所以,历史上对黄河的开发利用总是和对灾难的治理交缠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成效显著,但近年来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对黄河的持续利用与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治理黄河,人们通常更为强调的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基本特征。一切“治黄”工作,如果不尊重这一基本的规律性事实,必然影响其最终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治理黄河必须弘扬悠久的黄河精神,以尊重其固有规律为出发点,注重统筹兼顾、源头治理和疏导,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治理黄河,要全面考量它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黄河上游是广袤的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的耕种开恳和矿产开发加剧了沿河两岸的水土流失,是导致黄河泥沙含量巨大的根本所在。要根本治理黄河泥沙淤积问题,必须在其上游地区建立以恢复生态功能为主的发展思路,从其源头的保护入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限制甚至禁止地下资源开发,减少植被破坏,固土固沙,防治水土流失。
治理黄河,要尊重其固有规律,有效疏导。短期来看,黄河泥沙量巨大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巨大改善,要想减少中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而带来的河床升高,甚至“悬河”现象,必须在其流经地区形成有效的“卸载”渠道。东汉王景“治黄”和埃及治理尼罗河的经验可资借鉴。在黄河流经地区,利用河道开口形成的人工湿地达到有效沉积淤泥的效果。此外,人工湿地的形成还可以为治理水质污染,净化水质起到巨大的作用。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在与黄河不懈抗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内涵的黄河精神,其中注重因地制宜,不固守成见,对自然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尊重并加以利用的开拓精神,不仅在过去启发人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接纳和融入全球文明的新浪潮。(1056字)
本文由光华教育供稿
相关链接: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评申论篇
来源:新浪教育
播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