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冲刺阶段,一般备考模式:综合模拟+查漏补缺。根据笔者长期备考实践经验,仅“模拟考试+查漏补缺”是不全面的。在综合模拟基础上,还要突出“三条主线”:
(1)《考试大纲》线。2009年《考试大纲》新变化一定会在高考命题中体现,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针对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层次的考点,逐一突破,适当关注“了解内容”等弱化知识(即几年没有考查的知识)。
(2)教材线。最后阶段再回归教材,按教材顺序对教材“边、角”知识(如彩封、附录、小栏目(阅读、资料、讨论、选学等)”梳理一遍,关注教材介绍的物质用途,高考可能将几本教材中有关物质用途、边角知识组合成一个选择题,这类题考查面广泛,内容源于教材,但是易出错。(转载请注明出处:天星教育试题调研《考前抢分必备》)
(3)信息线。最有效信息源于考生自己。即在模拟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方法、能力考试品质等方面的缺陷,就是最好的信息,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最有效复习方法。从各种途径获得的高考信息及模拟卷只能选择性参考。最后阶段,要梳理自己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知识理解上存在哪些漏洞?哪些技巧还没有掌握?解答综合题经常遇到哪些困难?每过两天回过来思考,对提升化学考试能力很有效。
关注近两年高考命题新动向,其重要信息有3点:
①再生新知识。即知识在中学教材之外,要求考生通过题目已知信息,结合中学教材已有知识能迁移、推导的知识。例如,2008年全国I卷涉及再生新知识有:
2CaC2+5O2 2CaO+4CO2↑,可以由二硫化亚铁在空气中高温煅烧反应式迁移得出.MO+C M+CO↑,可以由2CuO+C 2Cu+CO2↑,CO2+C 2CO,迁移得出。
②关注教材盲点化学方程式。例如,H2S S+H2,3Cl2+6KOH(浓,热) KClO3+5KCl+3H2O等反应在教材里出现,但是不常用,往往成为高考命题瓶颈。
③教材隐性知识。例如,教材只给出苯酚与溴发生邻、对位取代反应,而2008年全国I卷考查苯酚间位氢能否与溴发生取代反应,难倒了大多数考生。在高考冲刺后期,要针对这类问题,精选部分习题和重点突破。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